满族歌舞介绍

时间:2017-07-05 17:28:37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满族先民多以渔猎为生,野外劳动、集体狩猎等严酷环境下的简单生活方式,造就了满族朴实、豁达、勇猛的文化特点,这一点也反映在民间歌舞的风格上,当然,也有萨满教的传统信仰以及与汉、蒙、朝鲜等民族频繁的文化互动与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民间音乐

  史料记载,在统一女真各部时期,努尔哈赤曾“自弹琵琶,耸动其身,舞罢,优人八名各显其才”“厅外吹打,厅内弹琵琶、吹洞箫、爬柳,其余都围绕站立,拍手唱曲,以助酒兴”,表现出当时女真人的音乐生活场景①。

  无论祭祀、婚丧、节日,满族都有喜歌丧歌等民间音乐,至今在东北农村依然如此。而八旗入关之后,满族上流社会渐渐脱离了民间的音乐生活,而追求戏曲评弹以及精致的宫廷音乐,直到乾隆年间京剧大兴。但在民间,反映渔、猎、牧等劳动场景、妇女与家庭生活以及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为内容的歌曲,却经久不衰地流传下来。满族民歌的特点,是歌词语言通俗、易懂,旋律质朴、优美。

  满族民歌有儿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等,形式多样,内容包括其具有民族特点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1. 礼仪歌曲

  满族仪式歌曲主要使用在婚娶、贺生、送葬、新屋落成等礼俗仪式和重大祭祀时。礼仪歌多为祝福性的,例如满族婚礼是有固定套式歌谣的,其中新婚入洞房“坐福”,在为其铺被褥时,司仪要吟诵:“被窝一放,孩子一炕。被窝一拎,孩子一群。被头搭被头,养个孩子住高楼。褥边搭褥边,养个孩子做高官。”

  在满族盖房时,上梁很重要,在上梁歌中,升梁一段最精彩:“大梁好比一条龙,两头拴上红绒绳,四大金刚往上拽,摇头摆尾往上升,拽到高空等一等,亲戚朋友来挂红。”

  因为满族人信奉萨满教,有祭神灵、祭祖先的习俗。企图通过祖先神灵的保佑摆脱苦难,得到幸福,驱逐病灾,这反映了满族人民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祭奠活动集说、唱、舞为一体,曲调高昂,粗犷流畅,每唱必舞,节奏感强。

  满族仪式歌不允许即兴发挥,演唱时遵守固定套式。

  2. 童谣

  满族童谣中有大量颂扬民族英雄的内容,特别是颂扬民族创始英雄努尔哈赤。这些童谣均表达了满族人民对民族历史记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与情感,以童谣的形式世代相传。如“半夜里,刮大风,罕王起来发大兵。骑青马,挎弯弓,灭了大明建大清”,又如“一块砖,两块砖,老罕王起兵长白山。三块砖,四块砖,萨尔浒大战天下传。五块砖,六块砖,八旗兵打进山海关。”

  游戏儿歌是儿童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能统一游戏动作,使游戏更加生动,如“玩嘎拉,笑呵呵,炕上一群俊格格。钱码头,铜线穿,稀里哗啦上下翻。你一把,我一把,炕头耍起嘎拉哈。嘎拉哈,真有趣,一玩玩到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对着镜子梳旗头。梳旗头,穿旗袍,一群合合赶来瞧”。

  萨满祭祀舞蹈

  二、民间舞蹈

  1. 祭祀歌舞

  萨满舞俗称“跳神”,是萨满(巫师) 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表演,属于表达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等宗教观念的原始舞蹈。“萨满”一词的原意即为因兴奋而狂舞者,后衍生为萨满教巫师的称谓。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 (请家宅之神) 或“烧旗香” (旗人请神,以区别于汉人)。表演时,萨满腰系长腰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延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俗称“神附体”) 后,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各种表演。如请来“鹰神”,要模拟鹰的飞舞,啄食神桌上的供品;请来 “虎神”,则蹿跳、扑抓,并和在场者交流;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表示已请来“金花火神”。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后来渐发展成了满族舞台艺术的歌舞。

  单鼓腰铃为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 (或“抓鼓”) 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托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单鼓腰铃舞,左手持抓鼓(或单鼓)、右手持鼓鞭。抓鼓动作为进三步退三步,边走边击鼓称做“老三点”“老五点”。另一特点为腰部动作大,前后左右均可扭动,使系在身上的腰铃铮铮作响。舞至高潮时有“张飞片马”“苏秦背剑”“就地十滚”等前翻后滚的动作。鼓声铃声交织成一种绝妙的音响,使观者为之大振。

  满族宴庆歌舞

  2. 宴庆歌舞

  “蟒式舞”又称“玛克式舞”,是满族的传统筵宴舞,舞蹈名称是满语的音译。当满族人有盛大的宴会时,男女主人要依次起身表演舞蹈,其表演形式是,“先举一袖在额前,然后反一袖在背后,盘旋作势”,称为“蟒式舞”。其间还有一个人高声歌唱,其余人等唱“空齐”相和,称为“空齐”。

  “蟒式舞”相传有“九折十八势”之说。所谓“九折”,即“起式”“拍水” “ 穿针” “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 “怪蟒出洞”“大小盘龙” (带吸水) “大圆场”,所谓“十八势”,包括“ 手势” “脚势”“腰势” 各三个,“肩势” “转势”“走势” 各两个,“鼓势” 三个。合称“九折十八势”,是对蟒式的不同段落和动作的命名。如“拍水”“穿针”是模仿捕鱼织网的动作,“怪蟒出洞”的动作特点,由表演者左右手臂握拳,分别从额前向下环绕,双脚“正步”踏步,很有蟒出洞穴的蜿蜒之势。“鼓势”,由表演者手持抓鼓(满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 正步前进或后退,右手持鞭打击“抓鼓”,有“老三点”“老五点”等打法,别具一格,场面很大,舞蹈语汇丰富。

  清朝入关后,将蟒式舞的舞姿吸收进宫廷舞蹈中,规模越来越大,舞姿也趋于柔媚。在乾隆时期,定名为“庆隆舞”。另外,宫廷筵宴歌舞还有《喜起舞》和《扬烈舞》等, 《喜起舞》称文舞, 《扬烈舞》是武舞,二者都是由《蟒式舞》演变而来。

  满族太平鼓

  东北秧歌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

  3. 秧歌

  秧歌舞,或称扭秧歌、闹秧歌,是满族民间传统群众性歌舞,逢年过节尤其正月十五元宵节最为热闹,每逢此时,各村屯都组织秧歌队到各地表演,表演者往往有各种扮相,或文人书生,或老翁老妪,交错歌舞,有说有唱。这是清代东北满族的秧歌,也称之为“鞑子秧歌”。实际上,各地秧歌异彩纷呈,尚有徒步、高跷之分。舞者脚下绑三四尺高木棍,即称高跷,源于满族早起的拓荒、狩猎生活,粗犷、激情、火暴,很有特色。满族的这种歌舞,无论男女老少皆喜欢。

  4. 太平鼓

  太平鼓,又称单鼓。原为满族祭祀、祈福、驱邪、庆喜的歌舞形式,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象征“太平安乐”。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的单面扇形鼓,用铁条为框,蒙上皮膜,手柄下缀有数枚小环。多数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鼓鞭用竹或藤制作,尾系彩带。舞蹈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且击且摇,鼓和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伴舞。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太平鼓的舞蹈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蝶”“弹棉花”“滚元宵”“赶鸟” “串门”“滚绣球”等。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舞姿柔韧轻巧。

猜你喜欢

茶乡歌舞采茶灯

  在江西锦河一带,至今仍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俗歌舞样式: 采茶灯。  锦河两岸的群山上,布满了翠绿的茶园,每当春来冬尽,新茶吐绿时 更多

2017-07-05 17:28:37

畲族民间歌舞艺术

  民间歌舞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是畲族人民最为钟爱的音 更多

2017-07-05 17:28:37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7-05 17:28:37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7-05 17:28:37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7-05 17:28:37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7-05 17:28:37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7-05 17:28:37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