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在江涛中的书简》赏析

时间:2017-05-12 15:59: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又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虽然那是道论诗词,却是也可以移来论散文。

  《淹没在江涛中的书简》就是一篇“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散文,那种色彩,其实就是作者表现在文章中强烈的抒情性,是一种主观赋就的色彩。

  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江南小城——镇江,作者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一段难忘的岁月,从而对于它的悠久历史和悲壮的故事也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和《白蛇传》的传说而出名,历史上曾有若干的文人墨客前来游历过,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篇章。然而,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的见证,在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国将领、清军副都统海龄曾率领千余守军奋起而抗击由二十余艘铁舰巨炮装备起来的七千多名英国“东方远征军”。这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是相当残酷和英勇的,结果当然是可以想象的,正如文中所说:“随着镇江城的陷落,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划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紧接着,就是《南京条约》在英舰“华丽号”上的签订”,再接着就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全部屈辱……对于这样的一段历史,作者显然已经谙熟,因此,这篇文章虽然说是写的一个城市,可在文章中却是没有出现这个城市的实地景物。而出现得最多的却是作者运用他的想象力而勾描出的一幅幅历史画卷,作者似乎是在一边作画外音的旁白 (作者是作家,又是个电影工作者,他十分懂得电影画面与旁白文字相互配合),那音调自然是低沉而悲怆的。他从这个城市的土特产——醋说起,说到美丽的神话传说《白蛇传》,再转到那腥风血雨的历史年代,对于这或优美或悲痛的一切,他无一不注入自己的思考,作者的这种不绝思绪,便构成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主线。面对着万里长江和千年历史,他的心潮自然难以平静,他在文章中便时而回忆,时而引述,时而又慷慨悲歌,时而又大声疾呼。他采取了将眼前可见的景物略去了不写,却将已逝去而不可见的过去重新勾描了出来,这样一种“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手法,使得众多的“景语”变成了“情语”,也使得这篇散文有别于一般记述性的游记而成了一临流而太息、酹酒慰忠魂的祭文,一封淹没在江涛中的书简。

  作者十分懂得,中国近百年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的屈辱史,但也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抗击外侮史,文章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虽然多且杂(从土特产到民间传说再到历史事件),但还是以140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为主线的,这是正义与邪恶的一场交战,他着力于笔墨的,也正是这一点,于是,我们便感受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在文章中的闪耀,这是文章的精髓之所在。当然,作者对于这些事件的剪裁未必得当,有些本该删削的事件未能去掉,就不免有蛇足之嫌;而且文章中有关醋的那部分,与政治事件联系上就不免令人觉得牵强,有点矫饰。幸好文章的总体气势和抒情气氛掩盖了这些。

  附原文

  淹没在江涛中的书简 傅宁军

  我的身后,是镇江。这个江南小城,就像一个深沉的老者,一个与我相识愈久、相知愈深的忘年之交,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它那深邃的目光——在我登临“汲江楼”,眺望浩森长江,目力极至水天交接处的时候……

  参军前,对于镇江的特色,我就像许多人一样,只知道镇江醋的鼎鼎大名。那咖啡色的琼浆,味儿全然不像山西老陈醋那样浓烈,不过于平和中却有它爽口的甘醇。它的喜好者是跨市跨省直到跨国界的。或许出于偏爱吧,我觉得它的芬香,也足以醉倒东西南北人了。

  在江边探寻过 “故乡风物” 的渊源。相传酿酒的先师是杜康,而酿醋的发明者则是他的儿子。据说杜康之子弄错了配方,却酿出一个不同于酒的新品种。因是酿酒未成,就却掉了 “酒”字三点水; 因其酿有廿一日,便合为 “昔”,故起名曰: 醋。

  逶迤向东六千三百八十公里的长江,覆盖着穿越九省一市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流域,惟有镇江能用江水酿出高级的醋来。事实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滔滔的长江,把镇江醋的芬芳送向远方,却把这个有趣的传说遗落在醋的出生地。大概是因为很多人不喜欢这个传说。我当初也不喜欢。如此名扬四海的特产,竟和一个失败的纪录联系着,乍一听来何等不协调,总是不算小的缺憾吧!

  镇江的传说中缺憾更大的,还有那个家喻户晓的《白蛇传》。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会”在西子湖畔,而“水漫金山”却是指明在镇江。我去金山参观过“法海洞”,那是真实的法海修身养性的地方。史书中记载的法海,唐代丞相裴修之子,是个焚食指以明志,掘金块而捐寿,一心修炼的佛学大师。与传说中的那个邪恶人物大相径庭。《白蛇传》中法海被人憎恶,只是因为他是象征邪势力的艺术形象。至于这位金山寺的创始人,却仍不妨受到后人的敬重。

  我深深确信,《白蛇传》是属于神州大地的瑰宝。它的戏文历久不衰,实实在在反映了人们某种超越时空的意念。我多么希望大江能告诉我,为什么白娘子跳不出法海的手心,终究被压在金山的底层呢?我也曾愤懑在胸: 为什么,白娘子这个心地善良、勇于同邪恶抗争、寄托着人们美好想象的艺术形象,偏偏也成为一个衔恨而终的失败者?悠悠天地,公理何在?

  我去问滚滚奔泻的大江。传说中的大江该是有灵性的,它为白娘子助威过,呐喊过。而现实中的大江,只是用跃动不息的涛声回答我。于是我寻访镇江,它终于把我从久远的传说中唤醒了。

  我听说,南宋时期的镇江,曾有著名爱国诗人被贬于此的足迹。辛弃疾64岁在这儿做过知府,陆游40岁在这儿做过通判。想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辛弃疾、陆游等矢志抗金的官员空怀报国之心。面对着山河破碎,社稷辱没,只能够嗟壮志之未遂,叹岁月之蹉跎。我想起了辛弃疾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愤然悲歌; 想起了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抑郁情辞。他们品尝着失败的苦果,醉酒消愁,仰天长吟,该是沉痛至极的啊!

  我还听说,当我们的民族迈着沉重的蹒跚的脚步走向近代的时候,镇江作为鸦片战争的最后一个战场,曾饱受过异族的兵燹。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国将领,清军镇江副都统海龄,率守军千余奋起抗击了英国所谓“东方远征军”。如果说,辛弃疾和陆游的不朽的诗篇里,倾吐着他们满腔火烫的热血;那么,海龄等将士则是用自己满腔火烫的热血,写出了不见于纸墨,却更为悲怆的诗篇……

  这不是遥远的传说。1842年7月,由二十余艘战舰、四十余艘运输舰船、七千余兵力组成的英国“东方远征军”,连克乍浦、吴淞、江阴诸长江要塞后,溯江北上,眼见镇江告急。堂堂两江总督牛鉴望风而逃;常镇道、知府、知县等地方官也蜂涌出城避难。在官场一片畏夷如虎的喧嚣声中,只有海龄日以继夜地操持镇江的防务。他因动用 “旗备借款”补发士兵半年欠饷,已受道光皇帝降两级留用的罪诏,又深知没有援兵,没有足够的弹药,但他指着镇江百姓自动捐银加固的城池,捐铅捐铁铸就的大炮,对部下大声疾呼: “誓与镇江共存亡!”

  这誓言,化为 山炮台那一万八千斤重炮的怒吼,使英舰上的海盗式的冒险家们震惊了。

  铁炮是在第二天英军九艘兵舰的疯狂报复中喑哑的。尽管操炮的将士和赶来参战的乡勇拼死拼活,可这明朝末年的铸炮技术,只能使炮口有升有降,竟不能转动它那笨重的身躯。山炮台坍塌了,失守了。随后象山、焦山等处炮台,也先后毁于英军密集火网之中……

  继之而来的镇江城争夺战是惨烈的。连英军战后也余悸未消地承认:“不论汉兵或旗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还是不肯屈服。”英军公布的镇江阵亡的数字,在历次对华作战中是最高的:158人。实际上远远不止,他们把一些战斗减员算到中暑和瘟疫的死亡中去了。事实是,英军以后向南京进犯的兵力,只剩下了近四千人。清军也付出了昂重的代价。一千二百余旗兵和四百青州兵全军覆灭,血洒镇江城……

  镇江,古称润州、南徐、京口,而镇江这个后起的名字用得最为长久。顾名思义,是说这儿地势险要,足以成为镇锁江流的关隘吧! 海龄据此要津,终究无法挽回危局,是一幕历史的悲剧。在有悠久文明的祖国,在火药的发明地,一个个手执长茅大刀、身背 “勇”字的士兵,就是那样在洋人枪炮声中倒下去的!

  我被触电似地震憾着。

  一百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老西门、北门,在小教场、旗营,在城区昔日激烈巷战的故地,楼房高耸、鳞次栉比,通衢平民、车水马龙,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辈又一辈人的奋斗,中国人民胜利了,镇江人重新获得了自己的骄傲,但是问起当地人,我奇怪人们竟不知海龄为谁。我不禁有些怅然。位于城中的那个风光旖旎的北固山,游人如织,在“多景楼”下,谁都可以告诉你刘备在此招亲的一段艳闻佳话,却很少有人讲起这里在当年镇江之战时是英军第一个登陆点。据说有个内奸在山腰缒绳下江,使英军一路步兵攀上陡壁,海龄闻讯赶来,亲率士兵与英国人厮杀……

  是的,海龄是个失败者。有人冷峻地剖析了海龄战法陈旧,在城防布局上的种种不当之处,连恩格斯也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为此惋惜过,但这位有军事天才的革命家随即指出: “如果英军到处都受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因为镇江守军 “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

  随着镇江城的失陷,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划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紧接着,就《南京条约》在英舰“汉华丽”号上的签订。没有经过一次正式谈判,清王朝就认可了英方全部“议和条款”:香港割让,口岸开放,巨额赔款,殖民特权……代表英帝国在协定上签字的,是后来就任香港第一任英国总督的 鼎查,他实践了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 “密谕”: 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中国人的脸上打上了第一个屈辱的印记。之后,竟是第二个,第三个……我们古老的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流啊,被这个星球上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的舰船践踏过,蹂躏过!

  或许正是这些个缘由吧,我望见宽阔的滔滔的长江,先前那引以为豪的激情渐渐地仿佛在凝固。在镇江城外的江边,我终于找见了两处炮台的残迹。风雨驳蚀,青苔蒙络,均已岌岌可危了。其中有一处,尚插有一小木牌,寥寥数语,作以简要说明。大江一波一波,不知疲倦地涌上去,像是为那些在这里倒下的忠魂们舐着流血的伤口……

  我喜欢站在“汲江楼”上。这个屹立在 嶒山崖上的翘檐的亭阁,是近年才修造的。在它那高远的视野里,大江苍苍茫茫,无尽地奔流,我不知为什么会想到那段不愉快的历史,我感到一种负重感,是因为这祖国母亲的脉管里也沉积着屈辱? 它涛涛地向前去了,那涛声里也有失败者含悲饮泪的歌,在缓缓地回荡。就像一个母亲不能忘记生产时的阵痛一样,失败的耻辱,也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能忘怀的。

  我又想起了米醋的传说。醋对于酒而言,它是另一番味道; 人们对于失败,不也能品一种特殊的滋味吗?啊,我愿能真正理解一个年老的镇江。它用灿烂久远的文化和痛楚的创伤为自己奠着延续生命的厚基,理解了这一点,今天的一切才变得更加珍贵起来。你透过层浪叠涌的江面去聆听,大江不也正在这样说吗?

猜你喜欢

莫河散文《凤凰园里的童年》赏析

  莫河是新加坡的一位作家,以写散文而卓有成就。尽管说他的原籍是中国海南省文昌县,但他的祖先却是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离开了那个地方 更多

2017-05-12 15:59:00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散文《毒蛇的自白》赏

  轻点,轻点,轻点。再走近些。大胆地看着我的眼睛。  我从来就是迷人的,温柔,多情,知恩报德。而且聪明,高尚。我的匀称的身子曲曲 更多

2017-05-12 15:59:00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碑铭》赏析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1892—1968)是前苏联的著名作家。在苏联作家、苏联文学中,他以富于幻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而见长,被人推 更多

2017-05-12 15:59:00

罗伯特·路威散文《文化》赏析

  本文的作者罗伯特·路威并不是一位作家,他也无心当作家。他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人类学教授,专门从事对于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他的一 更多

2017-05-12 15:59:00

斯·茨威格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

  斯·茨威格 (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的一生著作甚丰,特别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而见长,其代表作有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 更多

2017-05-12 15:59:00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5-12 15:59:00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5-12 15:59:00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5-12 15:59:00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5-12 15:59:00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5-12 15:59:00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