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调和百味美

时间:2017-07-08 17:08:32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东盐、南甜、西酸、北辣”,这是一句形容我国汉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不同调味饮食风俗的谚语。早在黄帝 《内经·素问·导法方宜论》(卷四)一书中就说过:“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旁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吸引也。……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民高陵居,寒风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

  这段远古时期的文字表明: 四方之民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物产不同,因而也形成了甘酸苦辛咸不同风味的饮食民俗。所以,自古以来,五味用来烹调,更有许多独到之处。清代文学家、品味家袁枚曾说: “厨之作料,如妇人之衣着、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褴褛,西子亦难以为容。”可见五味在烹调中的奇巧特效。民间的一些烹饪高手,正是巧妙地运用五味调料,才烹调出各种不同风格的佳肴美味,关键就在于他们掌握了五味的种种物理和化学变化。所以,民间有 “味是中国烹饪的灵魂”之说。

  汉族民间烹饪认为: 盐为 “百味之主”。

  相传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厨师姓詹,无论什么原料,只要一经他的手,都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味来。有一天,皇帝问他: 吃什么东西最香?他回答: “盐最香。”皇帝大怒,说:“谁不知道吃盐,而且盐怎么会香!”遂将他杀了。杀了之后,皇帝又让别的厨师做菜,想试试无盐到底香不香?叫厨师做菜不要放盐,结果无盐确实不香。这时,皇帝想起詹厨师说的话,一点不错,盐是很香的,不由得后悔起来,哀悼之余,便封他为“厨王”,并为他修了庙,塑了像,作为 “厨师菩萨”来供奉。

  远古时代,人类祖先抓食掏饮,只能尝到食物的本味,还不知盐这调味品。只烹不调,饮食是单调的。盐是什么时候才发现的呢? 据《淮南子·修务训》说,在伏羲与神农时期,诸侯中有个宿沙氏, (《世本》说夙沙、《周书》说质沙氏) 始煮海作盐。这个宿沙氏生前同共工一样,势力很大,是“霸天下者”。因为,他发明了盐,死后,人们很尊敬他,立庙祭祀。罗泌在《路史》一书中,甚至考证出:“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就是祭祀宿沙氏的,认为他是发明盐的祖先。

  盐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史来说确是一大贡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被认为是五味中的根本。《调疾饮食辨》一书中说得更详尽:“酸甘辛苦,可有可无。盐则日用所不可缺。酸甘辛苦自成味,盐则能滋五味。酸甘辛苦暂食则佳,多食则厌,久食则病,病而不辍,其食则夭。盐则终身食之不厌不病。”

  “无盐就无味”、“无盐不是味”、“若要甜,加点盐”,这些富有经验哲理的俗语,都说明盐在调味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形成我国汉族各大菜系的决定因素。“北盐”中的鲁菜,就有传统的口味偏盐、嗜酱、嗜豉等调味特色,而且,传承的历史也较久远。春秋时,孔子就说过:“不得其酱不食。”说明鲁菜中用于调盐味者,除盐以外,还有酱、豉,以及《齐民要术》中说的近似现在“酱油”的 “鼓汁”,都是鲁菜中使用较早的盐味调味品。鲁菜在烹调中的取“盐味”,也非咸之无法下咽,而是恰到好处。用盐一般都泡成“盐水” 而用,这样使菜肴的盐味均匀。用酱要用“飞酱”,也就是先用热油将酱炒到放出香味以后,再进行烹调。经过这样的加工烹饪,比直接用酱味道就鲜美和淡多了。著名汉族鲁菜中的 “酱汁”菜、“酱爆”菜、“黄焖”菜,都是用“飞酱”炒制的。此外,用酱腌、鼓渍,也是鲁菜中的传统特色,如孔府名馔“秋季酱肉”以及“济南五香豆豉”、“临沂八宝豆豉”等等,都是闻名海内外、久盛不衰的齐鲁佳味。

  自从有了盐,人类的食物才能保存长久,汉族民间就产生了以盐腌肉、腌鱼、腌菜等腌制习俗。浙江的金华火腿、舟山腌鱼、绍兴霉干菜、肖山萝卜干等,都是以盐腌制的、别有风味的汉族民间传统土特产。

  甜,也是一种能独立调味的基本味。我国南方汉族民间就有嗜甜的饮食风俗。《中国菜谱》“江苏专辑”前言中就说:“苏州菜口味趋甜,配色和谐,清新多姿,时令菜应时迭出,烹制的河鲜、湖蚧、蔬菜尤有专长。”

  甜味,一般指白糖、红糖、糖精、蜂蜜、红枣、果酱等等,这些都是甜味中的主要调味品。南方民间习惯在烹调中,用甜味增强菜肴的鲜美,调和诸味,并有去腥解臊的作用。但是,在烹调中用糖也不可过多,否则会压低其他调味的作用,破坏菜肴本身的鲜味,还会抑制人们的食欲。因此,在调味中用量适当,做到 “甘而不浓”,恰到好处。南方汉族的甜味菜肴,早已著名。元代无锡名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就故有“蜜酿蝤蛑”一道名菜,就是将梭子蟹肉放在蟹壳内,加鸡蛋、油脂和蜜糖等蒸制而成,味道甜而鲜美,称为 “无锡名菜”。清无名氏的《调鼎集》中,也记有 “樱桃肉”一菜,就是将“肉”切成象樱桃大的小方块,再用黄酒、盐水、丁香、茴香和洋糖同烧,这些都是著名的甜味佳肴。至于江浙一带喜庆寿筵中,还要在宴席中吃“八宝饭”、“蛋糕”、“莲子白木耳羹”、“燕窝羹”等甜食风俗。

  江南汉族甜食中,最著称的要数苏式、杭式甜食糕点,制作工艺精美,花色品种繁多,香甜适口,历史悠久。唐白居易、皮日休等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就常常提到苏州的“粽子”、“粔籹”、“栅”等。南宋《武林归事》卷六“糕”中,就收录了当时杭州市场上出售的糖糕、蜜糕、栗糕、麦糕、花糕、糍糕、雪糕、蜜糖糕、乳糕等近二十多个品种,真可谓洋洋大观。清顾铁卿在《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中也记述了清代苏州掌腰糕、乌米糕、薄荷糕、糖年糕、蜜橙糕等不少甜食名点。

  甜食中还有不少用蜜藏、糖藏、腌渍的食品。隋炀帝南下江都,要品尝“东南佳肴”。吴中进贡了许多名食,其中一味叫“糖蟹”,就是在九月蟹肥季节,取活母蟹,以水洗洁,腌于冷糖水瓮中而成,用坛子装运到杨州。隋炀帝食后大加赞赏。如今,市场上出售的蜜渍食品,更是丰富多彩,品种繁多。

  甜食在民间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也形成特殊风俗。春节汉族有“上灯圆儿落灯糕”俗语,就是在上灯时要吃甜馅汤团,落灯要吃糖年糕,表示一年甜甜蜜蜜,年年高升。清明还有吃细沙团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吃粟糕等等,都是世代相传形成的节令甜食风俗。此外,如结婚吃喜糖、做寿吃蛋糕、逢年过节给长辈送莲子糖包等等,都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风俗,表示祝贺新人、老人生活甜甜蜜蜜、幸福快乐。

  醋,也是五味之一。我国汉族食醋的风俗也有悠久历史。相传周朝就有醋了。《周礼》 且有 “醋人”之官。

  醋的最早发现,有二种传说。一说,相传为晋刘伶的妻子吴氏所发明。民间传说“杜康造酒醉刘伶”,刘伶是个很会饮酒的人,吴氏怕他嗜酒败事,要节制他饮酒,每当酿酒时,就以盐梅辛辣的东西和在酒内,使其味酸。后人因她最早酿造这种酸的东西,就仿造出醋来。还有一说,是杜康儿子黑塔创制醋。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移居镇江,开了家小酒坊。一次,他儿子黑塔看见马喜欢吃酒糟,就特地到江边挑了三担“龙窝”水,倒在酒糟缸里,以作马料。谁知,过了三七二十一天,缸内的水变得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因为,它是二十一日酉时变的,就称为“醋”。“镇江香醋”也就成了著名的传统土特产。

  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我国山西人爱吃醋,山西人制醋却是世代传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被称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汇编的《尚书》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殷高祖武丁为聘请一位叫傅说的人出来做他的宰相,曾写信给他说:“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说,你的才干是多么卓绝啊!假若是作甜酒,你就是那关键的曲和蘖;假若是作羹汤,你就是那必不可少的盐和醋。这位傅说,当时就隐居在山西平陆县一处叫 “圣人涧”的地方。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山西人就有了吃醋的习俗,而且以醋来比喻、赞美人的高超品格和卓越才能。

  山西人喜欢吃醋,民间有“醋篓子”之称。他们不但食不离醋,而且善酿醋。醋的质量也十分精美,品种繁多。以牌号分,有老陈醋、陈醋、普醋、双醋、特醋、味醋等;以生产工艺分,有熏醋、黄醋、回流醋、封缸醋、淋醋等; 以所用主要原料分,有高粱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红薯醋等,真是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自从有了醋,因为,“酸而有味”,汉族民间烹饪也习惯将醋作为主要调味品之一,使做出来的菜肴,具有去腥解腻,杀菌解毒,增进食欲的作用。《齐民要术》记载了一道古代“酸豚”的名菜,就是用吃乳的小猪,用开水烫去毛,整治净洁,将肉切成片,先以葱花、豉汁炒出香味,加水煮成烂熟,然后放花椒末和醋,味道极为鲜美。

  山西汉人嗜醋的原因有种种说法,一说山西汉人喜食而食,尤其晋中、晋北地区,多种粗粮,食之不易消化,醋则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一说山西产煤,燃煤时产生煤气,酸醋可解除煤气之患。一说山西水质太硬、杂质太多,人称“苦水”,食醋则可以帮助软化水质。还有其他种种说法,不外乎与山西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有关。

  山西汉族民间除食醋习俗外,还有许多生活上用醋的习惯,久之成俗,成为佳话。山村人点煤油灯,将灯芯放在醋里泡一下,晒干后使用,又亮又省油。妇女洗头后,常用加了醋的清水冲洗几下,头发柔软发亮。文人研墨时加上几滴醋,写的字又黑又亮,不易褪色。擦皮鞋时,用醋滴入鞋油擦之,可使皮鞋光亮持久。至于以醋入药,应用更为广泛。

  山西素称“醋乡”,制醋、食醋之名早已斐声中外,所以,无论山西人到外地探亲访友,或是外地到山西作客旅游,总要带几瓶荣获国家银质奖的 “东湖牌”、“晋泉牌”老陈醋,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这已成为山西一项重要的礼仪风俗。

  辣,在汉族民间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生前多次到杭州“楼外楼”吃过饭。当服务员端上一碗红艳艳、香喷喷的霉干菜蒸肉和一碗黄澄澄、辣味扑鼻的麻辣豆腐。总理满脸堆笑,举筷一尝,对陈老总说: “真美,比你那麻辣豆腐怎么样?”陈老总也尝了一口,说: “人人爱吃家乡菜,味道都不错嘛。”

  “人人爱吃家乡菜”。四川人的爱吃辣味,与江浙人的爱好甜味、山西人的爱食酸味一样,自古相延成俗。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就说蜀人“好辛香”。“辛”字,汉语词义中就是辣味。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也曾将“阳扑之姜”,列为 “和之美者”。历代赞美川椒好的书,如《唐本草》、《本草衍义》、《本草求真》等不下十多种。唐代段成式、宋代范大成、明代李时珍等,这些曾涉足四川的知名人士,莫不在他们的著作中,讴歌四川的辣味佳肴。四十多年前,王力曾写过小品文《辣椒》,也说过: “云贵川半数人喜欢辣椒。”

  辣,已成为汉族川菜的主要调味特色,但却调味多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川菜的各种麻、辣味型,变化的精微细妙,令人叫绝。如家常味型,源于民间调味法,传统特点是咸鲜微辣; 鱼香味型,咸甜酸辣兼备; 怪味型,妙在一个“怪”字,特点是咸、甜、麻、辣、酸、鲜、香并重,互不压抑,相得益彰; 红油味型,特点是咸鲜辣香,辣味比麻辣味轻; 麻辣味型,是最典型的川味,麻辣味厚,咸鲜而香;酸辣味型,以川盐、醋、胡椒粉、味精、料酒调制而成; 糊辣味型,以川盐、干红辣椒、花椒等调制而成,特点香辣咸鲜,风味略甜。此外,还有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五香味型等等。这二十多种类型的川菜都与辣味有关,如香辣、麻辣、酸辣、咸辣、微辣等等,就各有不同的蒜泥味、陈皮味、鱼香味、家常味、怪味,都有辣椒的功劳。所以,川菜的辣味型多富于变化,不仅为食客所称道,也为行家所赞美。

  四川汉人为什么要爱上辣椒、嗜辣呢?主要因为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辣椒有除湿增暖的作用。因此,四川民间家家都有以辣椒为原料,制作豆瓣辣酱、泡辣椒、蜜辣椒等习俗,形成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嗜辣,甚至 “无辣不食”的民间特殊风俗。

  菜味中还有不少苦味,如杏仁、豆蔻、槟榔、陈皮等。

  苦味也与辣味一样,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使用得好,会给菜肴增添鲜美味道,促进饮食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

  “东盐、南甜、西酸、北辣”,这句汉族饮食谚语,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时间性。因为,四方的调味风俗,随着战争离乱,人口流动,食品烹饪也因此而有变异。如战国的分裂到秦的统一中国,南北朝的民族大变迁,五代时各族杂居,南宋、辽、金、元时的人口大流动,清兵的入关等等,都造成了我国汉族地方菜肴风味的多次大交流,川味北上,北食南下,使汉族饮食风俗也起了变化,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说过:“大抵南人嗜盐,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此俗也。”本来南方天热,人多出汗,耗盐量大,多嗜盐; 北方天寒,耗热量多,需增多热能,多嗜甘甜,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后来的口味发展正相反,变成南人偏甜,北人嗜盐了。

  我国汉族烹饪,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地物产、习俗的差异,更使饮食形成不同风味。常言道: “五味调和百味美。”正如当前民间流传的一首“口味歌” 中所说:

  安徽甜,河北盐,福建、浙江盐又甜。

  宁夏、河南、陕、青、甘,又辣又甜外加盐。

  山西醋,山东盐,东北三省盐带酸。

  黔赣两湖辣子蒜,又麻又辣数四川。

  广东鲜,江苏淡,少数民族不一般。

  因人而异多实践,巧调能和百人愿。

猜你喜欢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7-08 17:08:32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7-08 17:08:32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7-08 17:08:32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7-08 17:08:32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7-08 17:08:32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