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个人资料简介 王瑶卿墓地在哪里?

时间:2017-07-13 16:20:57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

  王瑶卿是我国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的京剧舞台艺术革新家,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王瑶卿,一名瑶青,原名瑞臻,字稚庭。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清光绪七年辛巳八月初七)生。原籍江苏清江,父亲幼年时因学昆曲迁到北京,入宛平县籍。

  其父名王家琳(一说名彩琳),艺名绚云,号怡云堂主人,专工昆曲,初学昆旦的老师姓李。到北京后从谢肃玉学戏,以后就在北京演出。是同治、光绪间较有名望的昆旦,为人慷慨好义,广交游。

  一八八九年,主瑶卿九岁时,与二弟凤卿一同开始学戏,他向他的师伯田宝琳学青衣。一年后,父亲死去。十一岁,又与凤卿一起到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十二岁,从原在四喜班的著名京剧教师谢双寿学戏,学了《祭江》、《祭塔》、《三娘教子》、《彩楼配》、《武家坡》、《金水桥》、《芦花河》、《五花洞》、《落花园》等十几出青衣戏,同时还学了《铁弓缘》、《小上坟》、《扇坟》等花旦戏。然后又向张芷荃学了《六月雪》、《孝义节》、《女起解》等青衣戏,向杜蝶云学了《扈家庄》、《竹林计》、《穆柯寨》、《破洪州》、《凤凰台》、《马上缘》、《珍珠烈火旗》等刀马旦戏。他的青衣戏原曾私淑前辈著名旦角演员胡喜禄,后来又曾向著名青衣陈德霖学艺,与王琴侬、梅兰芳、姜妙香、王蕙芳、姚玉芙当时并称为陈德霖老夫子的六大弟子。

  王瑶卿幼习武功,虽因练功伤了腰、伤了嗓,学得不很多,但是一般的跟斗和武把子都学会了。在开始学戏那几年,师承较多,学的戏也多,除京剧外,还学过《水斗》、《断桥》、《战金山》等不少昆曲戏,文的、武的、昆的、乱的,都会不少,根底打得深厚、扎实,为他以后在京剧艺术上进一步深造并取得卓越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八九四年,王瑶卿十四岁,开始出台演戏。最初在三庆班借台演出(不挣工资,只领一些点心钱),第一出演的是《祭塔》。因当时在京剧班,青衣、花旦、刀马旦戏不许兼演,他就专演青衣戏。随后在小鸿奎科班搭班学戏、演戏,演了一年多,在班中又向著名刀马旦、花旦李紫珊(艺名万盏灯)学会了头二本《虹霓关》的丫环等戏。他为李紫珊配演《虹霓关》,很受观众欢迎,他也就因此而红起来了。

  在这时候,清宫廷里常要外班进宫当差演戏,王瑶卿也随班到颐和园去演过几次戏。在宫里他看到时小福等著名演员的演出,便偷偷地向他们学习。以后,他又加入了宝胜和梆子班,班里是梆子、京剧“两下锅”,第一天演出就因后台打起来而把戏搅散了,把班子也搅散了,他只得回家去。于是再向谢双寿继续学戏。同时,又向著名武花脸钱金福学武把子,并由钱金福把他已学会的刀马旦戏加工、规整。这样,他的艺术根底更扎实了,戏路子也更宽了。

  一八九六年,王瑶卿十六岁时,加入了福寿班,这是他搭大班演戏的开始。除去演一般的青衣戏外,还参加连台本戏《德政芳》和新排的《龙马姻缘》等戏的演出。这以后,因为“倒仓” (京剧界称变声期嗓坏为“倒仓” ),辍演了一年多,回家休息,并与著名花旦杨桂云(朵仙)的女儿结了婚。

  一八九八年,他嗓子恢复后,随岳父杨桂云加入四喜班演戏,当时他已有了不小的名气,可是班里总安排他演些很次要的角色,为此与他岳父发生了矛盾,退出了四喜班。退出时,他当场折断一根竹杆,发誓说: “我将来若不成功,有如此杆! ”从此他更加发奋学习,锐意进取。

  第二年,他重入福寿班演戏,那时他已经开始成为班里的主角了。又过了一年,庚子(一九○○年)事变爆发,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所有的戏曲一度停演,各戏班都起了很大变化。王瑶卿闲在家里,就和他的二弟、当时已是著名老生的王凤卿,以及著名武生俞振庭等一起练武功。以后恢复了白天演戏,他加入了魏家胡同英家花园的戏班,演出全本《雁门关》等戏。这时他每天还不停练功,晚上又到票房去和一些名票友一起研究、练戏,使得他的演唱技艺又有精进。

  一九○二年,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再一次入福寿班,演出了八本《儿女英雄传》、八本《混元盒》、八本《雁门关》等戏。同时,他还担任了福寿班办的小长春科班的名誉社长,也参加演出。

  王瑶卿在这几年搭班演戏的同时,还抓紧一切机会学戏、排戏、练武功、吊嗓子,使自己的技艺越来越成熟,戏路子越来越宽广,成为当时的京剧名角。以一个只能演次要角色和一些前场戏的青年演员,凭自己的本事,发展成为一个能演许多戏的主要角色的名角,这中间经历了艰苦的磨炼。他首先学习了前辈和同辈艺术家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人物的本领,并且把自己所掌握了的各种唱腔、各类旦角的表演,融会贯通,努力提高唱念和表演艺术,大胆进行艺术革新。他在青衣戏里,逐渐吸收了花旦的表演,注重表演,刻划人物,比一般只捧着肚子唱的青衣大不相同了。他的唱腔,也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使得他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不同凡响,独树一帜,达到甚至超过了久已成名的老演员的水平。有一次,小鸿奎班演出《五花洞》,他演假潘金莲,这在当时是由二路青衣演的,可是他唱出了人物感情,演得非常认真、非常出色,大受观众赞赏,从那以后,假潘金莲就被认为是应该由头路青衣演员来演了。后来他回忆起这件事时说: “可见戏在人演,只要努力学习,努力研究,戏是限制不住人的。”又有一次,他在福寿班演《长坂坡》,陈德霖演糜夫人,是主要角色,他演甘夫人,是次要角色,可是他演得很受观众欢迎,甘夫人竟压倒了糜夫人,以后再演,两个人就换过来了。当然陈德霖有让后起的好演员唱主角的优良作风,可也正如王瑶卿后来回顾时说的那样:“那时候演戏,真是凭本事来决定在戏里演主要的或次要的角色,……这和现在不顾自己的本事只争牌位的情形完全不同。”

  一九○二年,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难后回到北京,清宫廷重建“升平署” ,选取民间著名艺人进宫充当 “供奉” ,名为“教习”,实是为皇家演戏,是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强掠霸占的一种做法。那时已有谭鑫培、陈德霖、王长林、孙怡云。侯俊山、汪桂芬等人入宫演出,后来正在福寿班演出的王瑶卿与陆华云、瑞德宝、金秀山、钱金福、龚云甫等也先后被 “挑” 进宫去。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以前,逢年过节,甚至在差不多每个月里都有他们的“承差”演出。同时,他们也还在民间搭班演戏。

  在宫廷演戏,当然完全是为了满足慈禧和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及皇族人等的穷奢极侈,艺人们受尽了屈辱与压迫,根本没有艺术的进益可言。但是,王瑶卿是从来不肯放过一切机会来钻研自己的艺术的。他进宫与谭鑫培合演生旦戏时,得以向前辈演员学习,使他演的《金水桥》的公主、《南天门》的曹玉莲等,都提高了水平。《汾河湾》是他过去向时小福偷学的,因为慈禧要看,没有别人会演,他就与李顺亭临时对了一夜,第二天就演出了,后来他也与谭鑫培合演过,把这个戏传了下来。慈禧自己忽然写了段戏词,写得没法子唱,可是非让演员唱,几个前辈演员多次试唱也唱不上板,他被迫再唱,就在别人试唱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凑上了板。就在这样的高压下,他努力寻求办法,取得了创腔的经验,为他以后在创腔上有独到的能力打下了基础。他还因为长期在宫廷演戏,有较多机会接触满族的贵族妇女,观察她们的服饰、语言、礼节和生活习惯等,吸收到她演的旗装戏里,加以融汇变化、艺术加工,使他演的《雁门关》、《梅玉配》、《万里缘》、《查头关》、《珠帘寨》、《探亲家》等戏中的旗装妇女形象得到发展,在观众中有优美逼真之誉。

  一九○六年以后,王瑶卿在民间搭班演出,常在同庆社与谭鑫培合演,演出的剧目有《汾河湾》、《御碑亭》、《辕门斩子》、《武家坡》、《桑园寄子》、《打渔杀家》、《宝莲灯》、《珠帘寨》、《摘缨会》、《战蒲关》、《一捧雪》、《南天门》等生旦并重的戏。他那时还在青年,又是与前辈演员合演,所以格外用功,每个戏演出时他都细致地揣摩剧中人物的个性,一点一滴地研究剧中的每一演唱技艺的运用。同时,他又从谭鑫培那里学了很多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使自己的艺术得到长足的进步。时人评论谭、王合演的戏时说: “老生青衣皆京中第一角色,其做工则一举一动无不入妙,其唱工则一句一字无不精神,叹观止矣! ”给谭鑫培伴奏的曾是名琴师梅雨田(梅兰芳的伯父),一时谭、王、梅合作更被称为“三绝”。

  谭鑫培是有名的京剧老生革新家,王瑶卿向他学习了革新精神,采撷了前辈们大胆的但是小部分的艺术改革尝试成果,把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技艺的精华熔于一炉,开创了京剧旦角从来未有的新天地,把京剧旦角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并为以后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梅兰芳曾说:“王大爷(瑶卿)眼看着老生一行有谭老板(鑫培)在那里撷取各家的优点,融会贯通了,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新的途径。他们同台合作多年,不免受到了谭的影响,就想起来这改革青衣的工作。”又谈到他在唱腔创造上的成就: “接着王大爷也吸收了多方面的精华,提倡改革,发明新腔。不到十年工夫,由他的学生们把这层出不穷的青衣新腔,传遍了整个戏剧界,成了一种‘王腔’,跟老生的‘谭腔’,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人们赞扬王瑶卿在京剧艺术上的革新,把他与谭鑫培并称为 “梨园汤武” (两位戏剧革命家)。

  在王瑶卿已经蜚声剧坛之后,除去谭鑫培与他合演多年外,经常与之合演的还有陈德霖、孙菊仙、刘鸿升、王又宸、许荫棠、杨小朵、路三宝、王蕙芳、杨小楼、余叔岩和他二弟凤卿等,后来还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合演过。

  民国初年,王瑶卿三十多岁起,嗓音逐渐差了,因此,也就逐渐减少了以唱工为主的青衣戏的演出,而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演出刀马旦戏和念白与做工较重的戏上。他排演了不少过去没有演过的剧目,还尝试排演了一些时装戏,在舞台艺术上有不少新的创造与发展。他经常演出的有《十三妹》、《珍珠烈火旗》、《穆柯寨》、《荀灌娘》、《棋盘山》、《花木兰》、《万里缘》、《得意缘》、《乾坤福寿镜》、《梅玉配》等以及被称为他最拿手的 “三关一挑”——《樊江关》、《雁门关》、《金猛关》、《枪挑穆天王》等戏。

  王瑶卿在刀马旦戏中,创造、丰富了许多古代马上女英雄的艺术形象。他在自己常演的戏里,精研了工架、表演和念白,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表演在柔美之中有刚强之气;他的开打很紧凑、美观,但不以打得火炽取胜,而是打出了人物,打出了性格;他的念白,喷口有劲,咬字有力,以干脆老辣见长,特别是韵白加京白的“风搅雪”更见功力,能够表现人物在环境变化时,其身份不同、思想感情和语气声调的不同转换,使形象更为鲜明; 他的唱法能够优美而准确的传达人物的思想情绪,在表现人物的英武之气方面,特别是在感情冲动、激愤、悲壮的时刻,那节奏铿锵、转折有力的特点,常被喻之为“有骨头”的唱。

  在舞台艺术上,他有很多的创造。如在《十三妹》中扮演何玉凤,过去都是踩跷,他演时不踩跷,改着小蛮靴,使这一女英雄的形象给人以健康、壮丽之感。《湘江会》中的无盐娘娘,过去演时都是勾花脸,他演时认为勾上花脸扭捏作态不好看,就改成了本脸。《珍珠烈火旗》中的双阳公主,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女英雄,他演时背插长方靠旗,手持直口刀,从盔头到发饰都有新的设计。这一些创造在当时都有较大影响,也促进了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

  王瑶卿所演的戏,有不少的剧本是他自己编写或是他参加编写的,也有很多是经过他修改并重排的,在剧本和表演、唱腔上,都做了很大的加工,很多艺术创造都是深得内外行赞赏并流传至今的。例如: 《女起解》中的苏三,在狱中原来只唱四句 “原板”,现在唱的那段“反二黄”的唱词和腔调,就是他创造的。他在《长坂坡》中扮演糜夫人,“跑箭”场中,在糜夫人中箭时,一般演法就是正着摔一个“屁股座子”,王瑶卿考虑到: 既是中箭倒地,就应该一顺边倒下,才合理。于是经过研究和苦练,演成一顺边的“屁股座子”。这样演法,必须在跳起时,把背后的“线尾子”(长发绺)甩向一旁,以免摔下去时压着,同时还要把袖子里藏的一根箭翻出来,按在腿上,而坐下去时,中箭的腿还要疼得发抖。这些动作,都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做出来,难度很大,他都做得十分准、脆、帅、美。他还与杨小楼一起修改了“抓帔”的表演。杨小楼演的赵云,抱起阿斗,改为倒交右手,用左手抓帔,这时他面向观众,抓完顺势向里翻身跪下,身段十分优美、边式。这里,王瑶卿也配合得很严密,他是在唱末一句“摇板”时,就暗地把帔上的纽带解开,一唱完就跳上椅子(作为枯井的井台),一脚踩在椅子边上,把头向右一偏,“线尾子”全归胸前,两手下垂往后伸直,就在这时,正好赵云一把抓住帔,他向前一扑,跳下井去,赵云把帔抓在手里了。这一精彩表演,在舞台上留下了楷模。

  王瑶卿所演的《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得意缘》中的郎霞玉、《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审头刺汤》中的雪艳、《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庚娘传》中的庚娘、《乾坤福寿镜》中的夫人与寿春、《天河配》中的织女、《三击掌》中的王宝钊等,演来都不是一般的柔顺的妇女,而是鲜明地刻划出她们每一个人各自的性格,虽然她们或者威武不屈,或者忍辱负重,有的久经考验,有的初露锋芒,但却都具有卓然不群、刚强磊落的特点。王瑶卿最善于塑造在柔婉之中蕴涵着强烈性格的女性,他创造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也是他在旦角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的贡献。

  王瑶卿在京剧舞台上担任主演约二十余年,名噪一时,誉满艺苑。除在北京演出外,他还曾到上海等地演出。不幸到了一九二六年,他刚刚四十六岁那年,嗓子“塌中” (京剧界称中年嗓败为“塌中” ),嗓音完全暗哑,只得谢绝舞台,专事授徒了。

  其实他在没有离开舞台以前,就已经在教戏。梅兰芳由伯父梅雨田领着登门拜师,向他求教,是在清朝末年; 程砚秋开始向他学戏,是在民国初年。只是从他嗓败以后,就把精力全部用在授徒传艺上。他前后授业教戏约有四十年时间。

  他教戏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毫无保留、倾囊相赠。他为了京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戏曲事业的繁荣,摒弃私心,全力以赴。在教戏时,他总是把自己多年来刻苦钻研所得到的技艺和经验,拣有用的全部、无私地传授给后辈; 总是尽一切力量帮助学生们了解自己所演的戏,所演的人物,了解如何运用、创造表现这一人物的艺术手段;总是教育年轻的演员要努力学匀,多方求教,积累丰富的艺术创造的成果,从而含英咀华,博中求精。同时,他还把“诲人不倦”的精神,与“学而不厌”的态度结合起来,他不仅把自己如何向前辈学习的实践经验传授下去,而且还经常把学生们的艺术创造拿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他并且把这样的精神传给他的学生们。二是他主张因材施教。他总是分别对象,根据学戏的人各自的不同条件,有所侧重而不是千人一律地教给他们,使之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所短,闯出自己的艺术道路。因此,他的学生大都能够根据各自的才能进行不同的创造。

  著名京剧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的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都是经过王瑶卿的悉心培养才在舞台上显出光彩的,王瑶卿帮助他们各自创建了自己的流派。

  梅兰芳在舞台艺术上有极大的成就,同时又是一个艺术革新家,在全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艺术成就的深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王瑶卿帮助他奠定的。梅兰芳的嗓音与王瑶卿年轻时比较接近,就从学“王腔”入手,创造梅派唱腔;梅兰芳念的京白,极为出色,也是向王瑶卿学来的。梅兰芳最早就向他伯父梅雨田学过王瑶卿创造的《玉堂春》的唱法;跟着又学会了头本《虹霓关》、《樊江关》、《汾河湾》、《长坂坡》等,都是按王瑶卿的路子学的; 他还向王瑶卿学过《女起解》、二本《虹霓关》等戏;他常唱的《宇宙锋》等戏,也经过王瑶卿的指点;他排过很多新戏,如《西施》等,就是王瑶卿具体帮助研究设计的。在他刚唱红的时候,经常请王瑶卿来给他“把场” (站立后台门帘后给看着、照顾着),下场后马上就征询意见,请王瑶卿给他指正不足的地方,以求艺术的精进。特别是在艺术革新方面,梅兰芳是继王瑶卿之后努力进行的。梅兰芳曾谈到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谈到过去青衣专重唱工不重表演,面部表情大多是冷若冰霜,身段就只是抱着肚子,他说: “青衣这样的表演形式保持得相当长久。一直到前清末年,才起了变化。首先突破这一藩篱的是王瑶卿先生。他注意到表情与动作。演技方面,才有了新的发展。可惜王大爷正当壮年,就 ‘塌中’了。我是向他请教过而按着他的路子来完成他的未竟之功的。”

  程砚秋青年时期,也是由于受到王瑶卿的鼓励与教导,才确定了自己的艺术创造道路的。那时程砚秋也不过十五、六岁,每天夜间到王瑶卿家中去学戏,他回忆说: “他每天必教导我些东西,日子一长,我的确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后来我演的许多新戏,都是王先生给按的腔,对我一生的艺术成长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程砚秋演出的新戏,很多是王瑶卿给他剧本、帮他排练的。后来脍灸人口、广为流传的“程腔”,正是王瑶卿具体帮助他根据他的嗓音条件研究创成的。正象陈叔通在纪念程砚秋的文章中说的: “王瑶卿先生对程砚秋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砚秋先生曾对我说,他每制一新腔,必和瑶卿先生商榷,常研究到深夜不倦。”只那一出程派名剧《锁麟囊》的唱腔,就是程砚秋到王瑶卿家里共同研究四十个昼夜而创造出来的。

  荀慧生从梆子花旦改唱京剧之后,就向王瑶卿学戏,王瑶卿教他不少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戏,并根据他的嗓音低而宽的特点,指导他创出具有低回宛转特色的唱腔。荀慧生在青年时排演过五、六十出新剧目,绝大部分都是王瑶卿与陈墨香合作为他编剧、导演的。就在王瑶卿的具体指导下,创建了驰誉全国的“荀派”艺术。

  王瑶卿对尚小云的教导,主要是抓住了尚小云武功根底深厚、嗓音宽亮耐久的特点,为他提供适当的文武兼备的剧本,研究了强健的表演和刚毅的唱腔,使之形成了“尚派”。

  除此之外,王瑶卿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如果湘林、黄润卿、于连泉(艺名筱翠花)、赵桐珊(艺名芙蓉草)、王惠芳、荣蝶仙、程玉菁、徐碧云、李斐叔、孙盛芳、王盛意、李凌枫、黄玉麟(艺名绿牡丹)、臧岚光、李香匀、南铁生、杨宝义、戴南芳、林秋雯、张君秋、荀令香、吴绛秋、于玉蘅、牟玉秀、沈曼华、吕蕙君、郭效卿、李宝琴、关丽卿、碧云霞、新艳秋、金碧艳、王芸芳、雪艳琴、杜丽云、华慧麟、章遏云、马艳云、李慧琴、李艳香、李吟香、李沁香、毛剑佩、胡碧兰、董琴芳、张云燕、张丽蓉、张文琴、赵岫云、陶默丁、王玉蓉、杨菊秋、徐东来、云燕铭、梁小鸾、金素琴、张曼君、张贯珠、杨德华、杨燕霞、杨菊苹、谢虹雯、海艳琴、杜近芳、罗玉苹等,都经常到他家里去向他学习。他也为这许多弟子提供剧本或编写新本、创制唱腔、研究身段等,使他们得以施展各自的本领,取得不同的成就。向他学戏的还有著名票友章小山、高华、乐元可、田少浚、周大文、赵醉梅等。因为他与谭鑫培合演多年,对谭派老生戏研究也很有心得,为此,著名老生高庆奎、王又宸、言菊朋、贯大元、杨宝忠、谭富英、罗小宝(原演青衣)等也都曾向他请教。

  一九三○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成立后,请王瑶卿担任聘任委员会委员兼戏曲组的教员,教授过《雁门关》、《缇萦救父》、《梅玉配》、《乾坤福寿镜》等戏。当时中华戏校的学生宋德珠、邓德芹、赵金蓉、冯金芙、侯玉兰、白玉薇、吴素秋等都常去他家请教。

  王幼卿是王瑶卿的侄子,过继给他了,向他学青衣,曾与高庆奎、王又宸、马连良等合演多年。王瑶卿的女儿王铁瑛、乳名老铁,也向他学了很多戏,特别是学会了他创腔的本领,可惜早年亡故了。

  王瑶卿先后所收的弟子,据统计有四百余人。正因为他的弟子众多,教育培养的成果极大,人们戏称他为“通天教主”。

  王瑶卿在中年以后,常与对戏剧艺术有研究的文人樊樊山、罗瘿公、李释戡、黄秋岳等往来,研究剧艺。诸如剧作家陈墨香、戏剧评论家徐凌霄、戏曲音乐家曹心泉等,更与他日夕过从,对戏曲艺术切磋琢磨,使他的艺术修养大有进益,对他在艺术创作、艺术革新方面相助甚多。

  一九三一年,金仲荪与程砚秋等把他们创立的中华戏曲音乐院,改组为南京戏曲音乐院,成立了北平分院,并由分院组成研究所,集中当时戏曲研究名家徐凌霄、陈墨香等分任研究、编辑等,出版了《剧学月刊》;并聘请名艺术家余叔岩、杨小楼、曹心泉与王瑶卿等为顾问。那两年,王瑶卿有一些戏曲研究的文章发表在《剧学月刊》上,如与陈墨香等合写的《伶工专记》 (程长庚、徐小香等的传记)、《历年旦角成败之原因》等。一九三二年,梅兰芳等办了一个国剧学会,附设国剧传习所,收集戏剧史料,约请戏剧专家演讲、教学,王瑶卿和梅兰芳、余叔岩、尚和玉、萧长华等担任教师,培养学生。

  王瑶卿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也有助于他在戏曲艺术上的创造。他画的国画是很有名的。他曾从著名画家李石君、张敷民学画,著名画家陈半丁、王雪涛、金拱北、颜伯龙等也常到他家共同研讨绘画。他工画菊梅,因而自己在庭院中养了很多花,自号“菊痴”;又擅画龟,斋中常蓄有绿毛龟,自题斋名为“古瑁轩”。

  解放后,王瑶卿为新中国的戏曲教育事业贡献出他晚年的全部力量。

  一九五○年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正式建立,聘请了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萧长华、马德成、谭小培、张德俊、鲍吉祥、金仲仁九位名誉教授,那时王瑶卿年已七十岁了。一九五一年,戏曲实验学校改隶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王瑶卿任校长。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典礼的大会上,他致词说:“政府任命了我,是咱们戏剧界大家的光荣,我虽然年纪这么大了,既赶上毛主席的新时代,就应该有一分精神尽一分力量。”他在正式就职的那一天,坚决表示“愿把平生所学所会的全部贡献给国家”。他在培养年轻一代的京剧表演艺术工作者的工作上做了始终不懈的努力。一九五○年、一九五一年,戏校两次招生时,他不畏酷暑天气,积极参加考试工作,为国家选拔戏曲事业的接班人。他经常督促检查戏校教师的教学工作,研究艺术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他更经常亲自教导学生,亲自给他们排演。他已古稀高年,又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可是教起戏来,还能跑几个“圆场”给学生示范。他在戏校教过许多学生,把他自己当年演出的不少拿手戏传授给年轻一代。戏校学生谢锐青、刘秀荣是他的最后一代入室弟子,她们向这位老前辈学会了《十三妹》、《珍珠烈火旗》、《貂蝉》、《穆柯寨·枪挑穆天王》、《长坂坡》、《三击掌》、《战金山》、《金水桥》、《孔雀东南飞》、《审头刺汤》、《三娘教子》、《牛郎织女》、《杀四门》、《棋盘山》、《玉堂春》等戏,并通过这些戏学到了王老校长所创造、所传授的现实主义的演唱方法。

  解放后,王瑶卿还曾与梅兰芳、郝寿臣、萧长华、马连良等积极支持并帮助当时京剧公会主任委员沈玉斌,办起了艺培戏曲学校(即北京市戏曲学校前身)。

  他时刻关心着戏曲艺术的改进,热情地拥护党和人民政府的戏曲改革政策。一九五○年,他参加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被选为会议主席团成员,与各地戏曲工作者一起学习、探讨发展我国戏曲事业的各项政策。他历来主张对传统的戏曲剧目必须进行不断的改进。一九五三年,在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出版《京剧丛刊》的时候,其中一部分剧目的整理修改,得到过他的支持与指导,他还亲自参加了《穆柯寨·穆天王》、《长坂坡》、《悦来店·能仁寺》等戏的修改工作,亲自订正了《玉堂春》、《樊江关》等戏的修改本。

  他主张在戏曲演出中建立新的导演制度,主张戏曲导演既要懂得旧有的戏曲舞台艺术的技术与规律,又要懂得戏剧理论,使舞台艺术有所继承、有所发展。他自己就能够教戏兼排戏,认真严肃地指导着一些新的京剧的演出,具体指导了中国戏校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的《柳荫记》等剧的排演工作,并根据新创作的句法结构,突破旧有格式的限制,为新的唱词谱出了优美动听的新腔。

  忠实于戏剧艺术,是王瑶卿一生始终不渝的信条,也是他多少年来教给他的学生们的基本品德。他认为京剧的表演不应该受固有的表演程式的束缚,而必须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适当地运用、改进表演程式;他主张根据剧本的主题要求,根据剧中人物的不同身份、个性与所处的生活情景来进行艺术创造,反对单纯从形式上摹仿别人的演技,反对京剧中在表演方法上的派别观念;他主张演员应该十分认真地来演剧中任何一个角色,不论扮演主要的或次要的角色都应该付出同样的努力; 他主张对待京剧艺术不能割断传统,应该把前人创造的好的东西尽量学到手,传下去,却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要不断地推陈出新。

  解放以后,王瑶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政治、社会活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发起了首都京剧老艺人捐献义演,七、八十岁的著名老艺术家尚和玉、马德成、郝寿臣、刘喜奎、萧长华等都参加了演出,王瑶卿在演出时亲自担任了舞台监督。

  一九五○年五月,王瑶卿出席了北京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当选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一九五三年十月,在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十分重视王瑶卿在发展民族戏曲艺术上创造性的巨大贡献。在一九五二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王瑶卿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常香玉、盖叫天一起获得了中央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

  一九五三年,王瑶卿因高血压病严重,中风不语,医治无效,延至一九五四年六月三日,不幸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四岁。文艺界,戏剧界为安排他的葬仪组成了治丧委员会,周扬为主任委员,刘芝明、田汉、欧阳予倩、洪深、老舍、马彦祥、梅兰芳、程砚秋、萧长华、张庚、罗合如、马少波、史若虚等为委员。六月二十五日,举行了王瑶卿先生追悼会。追悼会上,刘芝明总结了王瑶卿忠于戏曲事业、勇于创造革新和勤于教育后代的一生,并号召文艺工作者、戏剧工作者学习他,指出,要学习他,就要去掉个人主义,就要勇于革新,就要爱护、扶植、发展新的东西,就要锻炼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就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提高到共产主义高度。

  王瑶卿的遗体安葬于北京西郊青龙桥青山公墓。

版权声明:本文系 授权8794明星网独家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及摘抄,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京剧表演艺术家郝寿臣人物生平经历 道德品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郝寿臣,既不是出身梨园世家,又没有得到名师提掖,在人生和艺术的舞台上,他靠自己的艰苦奋斗,终成大业。不仅提高 更多

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资料简历 吴素秋是个

  一  1922年9月11日,迷濛的秋雨扑打着滨海城市烟台。带着寒意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向离海边不远的贫民区。夜幕垂落的时候,这里 更多

表演艺术家赵丹个人资料 赵丹的妻子女儿儿

  表演艺术家。原名赵凤翱。山东省肥城人,生于江苏扬州。1931年在南通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同时还参加美专剧团、新 更多

思念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

  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离开我们已经12年多了,各种媒体仍然热忱宣传着她,各界朋友依然虔诚缅怀着她,几乎所有熟悉她的人,都在没有任何 更多

京剧演员杨淑蕊简介资料生平经历

  一 对艺术的韧性追求  杨淑蕊出身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个贫民家庭。她的姐姐是唱京戏老生的。常言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从小天 更多

京剧净角侯喜瑞资料简介 侯喜瑞一生的经历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从1902年(光绪廿八年)开始,便献身京剧艺术事业,经历了清朝,北洋军阀,日伪,国民党各个历史时期,在舞台 更多

京剧艺术家赵荣琛资料简历 赵荣琛传记是一

  (一)  赵荣琛,字兰溪,原籍安徽太湖县,1916年3月生。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祖上一连直系四代都是清朝的翰林,曾祖父赵 更多

京剧大师袁世海资料简介人品如何 袁世海生

  袁世海,原名瑞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16年2月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袁静臣,以给人赶马车后改赶轿车为业。袁世海兄弟姐妹 更多

谭派京剧创始人谭鑫培生平简介 谭鑫培传人

  谭鑫培,原名金福,字鑫培,以字行。湖北江夏县(今武昌)人。生于1847年4月23日(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其父谭志道,演唱汉剧老旦兼 更多

我和淫荡的(老师姐姐)缠绵不休的激情性爱

过啦一段时间,她怀孕啦。他没有经历的事情终于发生啦。当他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有点蒙啦。难道一个个生命就是这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可能是对于事情的好奇吧!更多

程前与现任妻子朱瑞近况/程前个人资料与董

本文主要介绍:程前近况、程前现任妻子朱瑞、程前个人资料、程前与董卿为什么分手、程前的父亲、程前爱子娇妻曝光生活幸福、程前恋董卿丢饭碗更多

战狼2影评1500字 战狼2影评800字(4篇)

  《战狼2》影评一: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战狼系列,是一个由虚无变实在的过程。战狼1给我的总体感觉简直就是糊编乱造的瞎扯,而到 更多

谢津死亡当场画面/谢津为什么自杀

  很早就知道这个唱功不凡的谢津,年纪轻轻就凭着一把直入云霄的苍劲高音晋身于内地一线女歌手之列,曾经做过齐秦等著名港台歌星的演唱会 更多

史可个人资料现任老公是谁/史可和前夫黄小

  史可个人资料现任老公是谁 史可和前夫黄小茂的儿子  史可出生在湖北枝江市的马家 店镇,她的家旁不远就是镇中心的大礼堂兼电影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