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建筑古迹-北京皇家建筑群组

时间:2017-07-05 17:45:06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自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1153年) 之后,北京就开始了它作为千年古都的历史。继元大都之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天坛与先农坛初建完工,自是北京开始成为明、清两代王朝的政治与文化中心。1644年清入关后,继续以北京为都城,一反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时“焚故宫、建新都” 的传统,沿袭明制,宫殿祭坛亦不例外。显而易见,历朝历代的皇家文化,都对北京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对北京皇家建筑持续近300年的修缮与扩建,却是重中之重。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北京皇家建筑群组,是一组灿烂辉煌的帝国文化的物质记忆,包含着众多深深刻划着满族烙印的皇家建筑。

  一、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至今已有近590年的历史。

  紫禁城内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8700余间。这些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东西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约8千米,贯穿了整个北京城,象征着皇权的皇帝宝座就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整个建筑规划严整,规模壮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便是午门。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从西向东流过,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过了桥北面的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著名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面积2377平方米,长宽之比为9∶5,寓意“九五之尊”,是故宫最大的宫殿,也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的中央,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以及元旦、冬至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仪式。

  太和殿的后面是中和殿。举行大典的时候,皇帝先在这里休息,并接受司礼官员的朝拜。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在清代, 每年除夕,皇帝在这里举行大宴。这里也是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考场。

  从保和殿出来,沿着石级往下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外朝”,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起居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总称“后三宫”。乾清宫曾是皇帝的寝宫,清朝皇帝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报,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是册封皇后以及皇后过生日等接受朝贺的地方。这里也曾是存放清代皇帝25枚印玺的地方。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原为皇后的寝宫,到了清代改为祭神和皇帝结婚的场所。

  东西六宫是妃嫔居住的地方,即俗称的“三宫六院”。现在东六宫改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展出宫内收藏的珍稀绘画、陶瓷、青铜器、工艺品等; 西六宫基本上按原来面貌布置,使人能看到封建时代的真实史迹和帝后的生活情形。

  乾清宫的西侧是养心殿。从雍正(1723~1735年在位) 到清末近200年间,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养心殿也就成了宮廷日常办公的场所,皇帝常在这里召见大臣,发号施令。养心殿东间,一前一后摆着两个宝座,当中挂着一个黄色的帘子,这就是西太后慈禧(1835~1908年) 实行“垂帘听政” 的地方。

  从养心殿往北,一个宫院连着一个宫院,幽雅宁静,其中长春宫和储秀宫是慈禧太后住过的地方。现在储秀宫的陈设,就是按慈禧50岁生日时的情景布置的。从储秀宫出来,向东走不远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大,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截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故宫东北面还有一座宁寿宫花园,这座花园是乾隆(1736~1795年) 归政之后养老的地方,人称“乾隆花园”。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其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井然有序。

  二、三山五园

  北京城的西部是绵延的西山,西山的支脉在此环抱出许多幽静的谷底,加上丰沛水源的不断补给,使西山脚下布满了可以开发的许多美景。清代负有盛名的皇家行宫——“三山五园”即出于此。

  “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再加上东边的畅春园和圆明园,就是所谓的五园。“三山五园”独立成园,各具特色,但又相互连接,浩浩荡荡次第展开。如此集中的皇家园林是不多见的,其主要原因是这里适宜的自然环境,以及北京作为京城的人文优势。

  早在辽金时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别苑的建设。但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修建北京的城池和城内的皇宫。这里真正成为皇家独占的宫廷园囿,还是清王朝兴起以后的事。清朝的皇帝们十分热衷于园林的建设,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基本奠定了京城皇家园林的建设格局和规模,“三山五园”就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1. 畅春园

  “三山五园”中建造最早的是畅春园,是在明代私家园林的旧址上修建的,它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建成,是清代第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建成之后,康熙立即移住其中,这里就成了康熙的政务活动中心,清代帝王在行宫处理朝政的惯例也是由此开创的。其位于今天的北京大学一带,今天我们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还依稀可以找到一些旧日园林的痕迹,如“畅春园” 的界桩、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座山门,其他已无迹可寻。

  2. 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继畅春园、避暑山庄之后的第三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其始建于1709年,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 的园子,它的位置在畅春园以北约一里外。这时的圆明园,只是一座皇子的赐园,面积约300亩。1722年,雍正即位,他在圆明园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全园面积3000余亩。乾隆二年(1737年),移居该园,并对其进行第二次扩建,并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另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为万春园)。至此,圆明园达到了历史巅峰,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园林中景点150余处,比故宫的建筑面积还大。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集中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富有诗情画意的高尚艺术境界,还吸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园”。可惜的是,这座艺术宝库后来被八国联军所破坏,我们今天只能是看一些遗迹来感受当年的辉煌了。

  颐和园

  3. 静宜园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得名于山顶形如香炉的两块巨石,清乾隆十年(1745年) 在原有基础上对香山进行扩建,并正式赐名为“静宜园”。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便位于香山之上。

  4. 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年) 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年) 更名静明园。乾隆皇帝因玉泉水质首屈一指,赐名“天下第一泉”,被专门指定为宫廷用水。园中有多处优美景观值得欣赏。

  5. 颐和园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 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为了使四座园林相互联系起来,乾隆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一空旷地带进行规建,将湖泊改建为湖,称其为“昆明湖”,将旁边的瓮山改称“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合称清漪园。后遭八国联军破坏,慈禧在光绪十二年至二十一年,将其修缮,并改名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园林,素以规模宏伟、娇丽多姿而享有盛名。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 面积294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水面。这座古典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 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清池碧波连缀在一起。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艺术杰作。

  三、五坛

  北京共留存有五个自明及清的皇家祭坛,即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是明清两朝帝王为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祇而建造的,其于北京古城的地理位置,则依天南地北、日东月西的方位而设。

  1. 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古城的东南,是现存中国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皇家祭祀建筑群,是明清两代帝王在冬至日祭典皇天上帝,以及在正月祈谷的地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地坛”,于嘉靖十三年 (1534年) 改称天坛。后又经过明嘉靖、清乾隆的两次增建和扩建,在建筑布局和建筑的形式与艺术上,才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天坛祈年殿

  天坛有两重坛墙,由此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则为圆弧形,象征“天圆地方”。其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之中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南北两部分之间有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 (砖砌甬道) 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位于祈谷坛中央,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下为三层白石栏杆围绕的圆形祈谷坛,上为三层天蓝色琉璃瓦铺盖的攒尖顶圆形大殿,即祈年殿。祈年殿外檐以楠木柱环抱,殿内当中的4根龙井柱高达19.2 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则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殿内北侧设雕龙宝座,安放上天和皇帝祖先的神主牌位。每年10月,皇帝都要率领王公大臣来此叩拜,祈祷丰年,如遇天旱,则来此祈雨。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是皇帝来此祭天的地方。坛为圆形,分为三层,每层四面台阶各九级。上层坛面中央为一块圆形中心石,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上天,称作“天数”。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 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 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72块、108块和180块,相加正好360块。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 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坛后面的一组圆形建筑名为皇穹宇,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皇穹宇最有特色的,是它四周圆墙所造成的回音效果的“回音壁”,以及殿前三音石击掌回声效果,都是建筑工艺与声学原理巧妙结合的奇迹。

  2.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 之坛。

  地坛总体布局坐南向北,由回字形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坛和外坛。古人相信“天圆地方”之说,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即以正方形为主题,从地坛的墙圈到拜台,无不为正方形建筑。

  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举行祀典的祭台,俗称拜台。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立面两层。史籍记载的尺度为上层方六丈,下层方十丈六尺,均高六尺。史籍记载与实际测量数据基本相符。坛四周有方形水渠环绕,名为方泽。方泽西南外侧有石雕的龙头,祭祀时方泽注水,水深至龙口,形成 “泽中方丘”。

  古人认为祭坛“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所以祭坛之上不建房屋,也没有内部空间。这是祭坛通例。

  3. 日坛

  日坛,位于北京古城朝阳门外东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太阳的地方。

  日坛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建成,清乾隆七年(1742年) 改建。新中国成立以前,建筑大部被毁,只有部分圆形围墙残留。1951年北京市政府修复了祭台。

  日坛的主体建筑是祭坛,即朝日坛,在整体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

  坛为圆形,坛台一层,直径33.3米,四周环以红色的圆形矮围墙,形成圆形广场。围墙墙体为大青砖,顶覆绿色琉璃瓦,墙东、南、北各有门,西边为正门。墙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坛,四面各出九级白石阶。明朝建成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砌。

  明清时代,每逢甲、丙、戊、寅、壬年,皇帝就要在春分日寅时亲临日坛朝日,其他年份由文臣代行(朝文夕武)。举行祭祀礼仪时一概用赤色的祝板、玉器、礼器和布帛等,皇帝也是红袍加身,以示对太阳神的尊敬。

  4. 月坛

  月坛,又称“夕月坛”,是中国古代祭月的场所,位于北京城西阜成门外。

  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夕月坛”。顺治八年(1651 年) 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 重修,将内坛墙由土墙改为砖砌。清末,坛庙荒废,但坛内主要建筑,除祭台和内坛坛墙被拆毁外,其余如祭器库、具服殿、神库等古建筑尚存。

  祭坛坐东朝西,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月亮,四面各有白石阶六级。

  祭坛周围原有矮围墙,已毁。现有围墙为重建。2004年,在月坛重建过程中,发现了一段明代坛墙遗存。当时的坛墙结构是夯土墙芯,外面一层包砖。现已将这段土墙址用玻璃框保护在新建的坛墙内。

  月坛的钟楼有两层,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彩绘旋子彩画。通过内部的木栅券门可登上二层。二层原有一尊铸造于明代的黄铜大钟,高3米、重两吨余,后来移至大钟寺保存。现在钟楼内的大钟是按照原来大钟的形制专门定做的。

  每年秋分日祭祀夜明之神(月),同时祭祀金木水火土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逢丑、辰、未、戌年(每隔三年),皇帝亲自到月坛祭祀。其他年份则派遣武官代行。

  5. 先农坛

  先农坛又名山川坛,是皇帝祭祀农神、行耕藉礼之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先农坛初建时以山川坛为名,合祀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风云雷雨、四季月将等诸神。虽是合祀,但先农之神有独立的神坛,其地位之高显见。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历代皇帝每年都要在坛内举行祭农、耕藉典礼,以示劝农从耕,故南京首建山川坛,而后于北京仿建。

  清代,不仅皇帝亲赴先农坛行耕藉礼,而且诏令全国各地设立先农坛,把对先农之祀,变为国家的重要祀典。到乾隆年间,更是在先农坛内大兴土木,广植松柏,同时,大规模修缮和改建了原有建筑。

  出拜殿后门有一宽大的四合院,东西两侧的配殿各有11间,是皇帝祭祀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的场所。院落最北为气势恢弘的太岁殿,为祭祀太岁神之所。太岁神,为道教神明,或称“岁神”“年神”,在诸地神中统帅百神。太岁神计有60位,每一位太岁都有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从甲子年的金赤至癸亥年的虞程,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祸福。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年拜祭太岁神,以祈求一年平安,逢凶化吉。

  先农神坛坛台为一层方形大台,坛为砖石砌成,四面出陛各八级。

  观耕台为一汉白玉围成的精美石台,台前的“一亩三分地”是皇帝躬耕之地。在这里皇帝要亲率领文武百官一同亲躬耕地,以昭示天下百姓对先农的祭拜。俗语所说的“一亩三分地”就是由此而来。

  189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使先农坛遭受极大摧残。此后先农坛日渐衰败,至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瓦砾遍地,千疮百孔。

  四、太庙

  太庙,天安门城楼东侧,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是皇室祭祀祖先的地方。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改建。此后于清顺治八年、乾隆四年屡次修葺与扩建。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等,均需告祭太庙。

  依据中国帝制传统,紫禁城前方的建筑布局需为“左祖右社”,“左祖” 即为太庙,“右社”则为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

  太庙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外共有三道围墙,核心建筑是三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又称大殿,为“袷祭”的祭场,其内分昭穆设历代帝后的神座,每代帝、后神位前摆一张笾豆案,案上摆放祭器和礼器。中殿在前殿的后面,又称寝宫,供奉历代帝后神龛,每龛外列放一代帝后神椅,龛内供奉一代帝后神主牌位。后殿在第二层院内的最北侧,又称“祧庙”,即祭祀远祖的庙,供奉清代四代先祖帝后牌位与玉册、玉宝等物。

猜你喜欢

满族金代女真人物

  一、完颜阿骨打  金朝的创建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年),是满族历史上第一个统治中原的君主。  12世纪,臣服于契丹辽国 更多

2017-07-05 17:45:06

满族清代代表人物

  一、努尔哈赤  后金大汗,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是满族的创始英雄。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 更多

2017-07-05 17:45:06

满族近现代名人

  一、抗日群英谱  佟麟阁(1892~1937年),满族,冯玉祥旧部,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今北京) 南苑驻地指挥 更多

2017-07-05 17:45:06

满族建筑古迹-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坐落于沈阳旧城井字大街中心,原为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建筑群,内有太庙与龙楼凤阙等各式建筑80余所,30 更多

2017-07-05 17:45:06

满族建筑古迹-清代皇家陵寝介绍

  一、清永陵  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建于明末清初,原名兴京陵。顺治八年(1651年) 改称兴京陵山为启运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 更多

2017-07-05 17:45:06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7-05 17:45:06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7-05 17:45:06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7-05 17:45:06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7-05 17:45:06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7-05 17:45:06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