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鞋介绍

时间:2017-01-09 23:30: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靰鞡也称“乌拉”,是东北昔时劳动人民冬用的简易皮鞋。“乌拉”一词来源于满语“古喇哈”(靴子),后谐音会意写成“靰鞡”,亦有的写成“护猎”。靰鞡的制做简单,样式古拙,实惠耐用。它是用方尺有余的整块皮板,“屈曲而成”。材料最好是牛皮或猪皮,鹿皮或鱼皮亦可,后两者不如前者结实。做法是帮底相连,将鞋帮挑起,前脸拿褶成圆形缝在一块镶嵌的钝三角形的小皮脸上,后帮缝合,后跟钉两个铁制大把钉以防寒防滑。鞋帮上缝缀六个(或四个)小皮耳子,备穿绳用。穿时将晒干锤好的靰鞡草絮在里面,外裹布片或麻袋片(作靰鞡靿子用,赫哲族精制的鱼皮靰鞡本身即带靿子,赫哲语称“温他”)以绳系在小腿上。既暖和又轻便,且能防湿防水。民间有一则谜语,单道靰鞡的好处和特点:

  有大有小,农夫之宝。

  皮里没肉,肚里有草。

  脸多皱纹,耳朵不少。

  放下不动,绑起就跑。

  这种靰鞡制做简单,像支小船,牢固耐穿,轻暖跟脚。由于帮底相连,既不渗水,又不绽线,直到靰鞡穿烂,也不会象现在的鞋子,帮底分家。在旧社会里,贫苦的农民有这样一双牛皮靰鞡竟可以穿个七八年。冬天穿它防寒暖脚,轻便耐磨,多大的风雪也冻不透。打猎奔驰,跑遍山巅,不滑不沉。据乡民谈:车老板子凌晨冒着奇寒“拉脚”(载货运行),或在冰上赶爬犁,长途跋涉,两脚跨在车辕或爬犁板上,普通棉鞋风雪一打就透,非穿靰鞡不可。农民种地穿靰鞡,不灌土,不怕泥泞。最大的好处是穿它“踩格子”(播种之后踩实),覆盖面大,底平,压土不透风。所以农民爱穿它。在解放后人民购买力强,各种胶鞋、大头鞋、布鞋、皮鞋俱全的情况下,农民已不穿靰鞡,但在种地“踩格子”时,有的还要特意换上靰鞡。夏天穿靰鞡,少絮些草,也温凉适度,还可以当雨鞋穿。

  由于它制做简单,帮底相连,婴儿学步时,也先穿“靰鞡”。东北农村的母亲们,姥姥们,奶奶们都习惯于用一块整布学着大人的牛皮靰鞡样式,做一双拿褶宽松的小靰鞡,在炕上穿这种软底靰鞡(冬天絮上棉花),暖和轻便,便于学步。有的为了祈愿孩子长大勇猛善射,长命百岁,还要在靰鞡头上绣上虎头“王”字。

  靰鞡虽早已从市场上消失,但靰鞡的民俗传承一直延续到今日,为东北民间乐道而不衰。据口碑传说,靰鞡,兴自金代:金太祖阿骨达在起兵伐辽时,为了士兵在冰雪战争中的需要,向北极冰雪巨人“北海王子”祈祷,经过考验,“北海王子赐神靴”(《女真传奇》),并喻以乌拉草藉靴,战无不胜。后为东北各族所喜用。至今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还保留着当年努尔哈赤(清太祖)打天下时穿过的一尺多长的特大号靰鞡。

猜你喜欢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1-09 23:30:00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1-09 23:30:00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1-09 23:30:00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1-09 23:30:00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1-09 23:30:00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