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资料简历生平经历了什么 谢铁骊是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2017-07-16 15:18:34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

  1980年盛夏时节,影片《今夜星光灿烂》在经过一段曲折之后,终于上映了。尽管争议还在继续,广大观众、尤其青年们还是比较喜爱这部新片的。看了影片,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 尽管谢铁骊已是一位有较多实践经验、颇负盛名的电影导演,但在思想和艺术上,却不墨守成规,思想上的勇于求索和艺术上的努力创新,在他身上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他导演的 《今夜星光灿烂》,并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戏剧故事,仅仅是抒情地表现了一群青年战士的“群像”,但却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有人说:这部影片在导演处理上,具有“革命的激情”、“诗情画意的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来说,确是如此。于是,导演并不孤立地去追求、表现这些东西,而是集中在描写人,揭示具有真实、鲜明性格的人物。凡是看过这个影片的人,不会忘记那个深入敌穴、为我军接通了电话,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电话兵小于; 不会忘记用一篮子手榴弹消灭了一辆敌坦克的通讯员小郭; 不会忘记那个宁愿自己挨冻受批,也要把棉衣上的棉花偷偷地撕下来给伤员用的卫生员小孙;不会忘记那个才24岁的刚毅果断的连长;尤其不会忘记那个全家只存下孤苦一人,在革命部队中寻得了欢乐和希望的农村姑娘杨玉香……这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解放战争年代的青年形象,至今仍让人们感到亲切,给人以感染和鼓舞力量。

谢铁骊资料简历生平经历了什么 谢铁骊是个什么样的人

  谢铁骊是在拍完 《大河奔流》后不久,投入了 《今夜星光灿烂》的导演工作的。谢铁骊是一位严谨、深思熟虑的艺术家,他选取这样一部剧本投入拍摄,和他的生活经历、艺术创作道路有密切的关系; 他力求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所追求和探索。回溯一下谢铁骊的经历,将有助于人们对这位电影艺术家的了解。

  生活——艺术——生活

  谢铁骊于1925年12月27日,出生在江苏省淮阴地区清江市。他父亲是个小职员,收入低微。当射铁骊刚念完小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苏北,他们全家逃难到乡下。这时,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农村已蓬勃兴起,年仅十二、三岁的谢铁骊,便积极热情地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演出一些宣传抗日、反对汉奸的戏。1940年9月,他进入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如今,时间已过去40年了,当谢铁骊回想起在这所革命学校的生活时,仍充满着怀念和幸福的心情。他曾一再这样强调地说:“我在这所革命学校里,最初学习了社会发展史和辩证唯物论,开始懂得了一点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使我在革命道路上有了明确方向。对后来从事文艺和电影创作,也有个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一生中最早的、又是多么重要的学习啊!”自然,在革命战争环境里的这类学校,和一般的正规学校有很大区别,往往夜间要行军,白天才上一点课,一有敌情便得转移。这种边行军、边学习的情况,尽管使学习时间比较紧迫,但是,学习紧密联系实际,既指导了当时的斗争实际,又使学习的书本知识转为切实有用,学习的收效是显著的。1941年初,谢铁骊便有机会转入到文艺岗位上来,组织上抽调谢铁骊等组成了淮海剧社,不久后,又和三师十旅宣传队合并,改为十旅文工队。1942年时,文工队渐渐发展壮大了,便分别成立文工团美术队、戏剧队。这一年秋季,日寇开始进行疯狂的大扫荡,谢铁骊和大家便分散隐蔽到老百姓家里去,专门做敌军工作。有一段时期,还曾转回到地方工作,至1943 年重又回到军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在这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后期,谢铁骊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他和文工团的同志一起自编、自导、自演,还自己动手搭土台子。当时,戏剧演出的花样很多,没什么框框,歌剧、舞剧、话剧、京剧,样样都演。往往很难找到适合演出的现成剧本,谢铁骊便自己动手来写,他根据抗日斗争中的实际生活,编写了话剧《三勇士》,歌颂三位抗日的英雄战士; 编写了京剧 《恩仇报》,反映抗日斗争中的故事; 独幕话剧《吹灯》,表现老乡为战士们补衣服,战士们心中过意不去,就有心吹灭了灯火,借一个风趣生动的小故事,描绘出军民鱼水情。谢铁骊此时还兼任文工团的戏剧教员,这使他开始接触和思考一些戏剧理论问题,使他在重视实践的同时,也渐渐培养了一种思索的习惯。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全国亿万人民心中激起满腔热情和希望。但这种希望很快便破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国性的内战,他所在的文工团随新四军三旅北上。在这期间,他紧密结合斗争实际,创作了 《关家屯》、《海城起义》等剧本,由于处于战争环境,这些剧本都没能保存下来。在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淮海战役期间,由于革命战争工作的需要,谢铁骊竟被抽调去当俘管大队队长,负责管理、教育战俘工作。恰恰是这项特殊的工作,使他不仅熟悉了我军的干部和战士,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了敌人。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谢铁骊才又从事文艺工作,当上文工团团长。这段革命生活经历,对他从事电影艺术事业是具有十分宝贵的、颇不寻常的意义的——他从少年时代起,便置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激流中,开始以文艺为武器,走上了革命文艺的道路。那时候,谢铁骊并没有想到:建国后会当电影导演,拍影片; 也不会想到: 这种火热的、出生入死的斗争生活,会对他的电影创作、尤其在拍摄影片《今夜星光灿烂》时,有一种十分密切的 “血缘”关系。

  艺术·生活·艺术

  全国解放后,谢铁骊参加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亲身感受了广大农民翻身解放的幸福和喜悦。1950年初,中央决定从部队调一批同志到电影界。谢铁骊被调往北京。

  谢铁骊从未想到会从事电影艺术工作,当这项生疏、新鲜、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展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十分激动。过去,他连电影都很少看过,现在一下子踏进这艺术殿堂,困难自可以想见。但革命战争环境的锻炼,已经给了青年时期的谢铁骊一种坚毅、不畏困难的性格。在党组织的关怀支持下,他较快地适应、胜任了这项新的工作。开始,他接受陈波儿的领导,着手筹建表演艺术研究所。1955年又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先任副导演,不久即担任导演。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百折不挠,坚持探索,这是谢铁骊的特点。在战争年代里,生活动荡,学习条件差,谢铁骊靠着住在小城镇上的方便,从当地一些传统戏曲的演出中,接受了一些戏剧、文艺知识。书籍往往是很难弄到的,他有时跑到乡下的打更房 (夜间打更值班的小屋)里去,发现有“演义”、“唱本”之类,便拿来阅读。后来,他在部队当文工团长,每逢部队打下一个小城市,便千方百计找一点书来读,开始读到夏衍、陈白尘、于伶、宋之的等著名作家的剧本。关于看电影,谢铁骊仅记得小时候在一家民众教育馆里,偶然看到过一部由韩兰根、殷秀岑主演的滑稽电影。谢铁骊调到北京从事电影工作后,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暗下决心集中精力进行系统的学习。他很少回家,认真地阅读“五四” 以来的许多新文学名著和外国文学名著,以及各国的表演艺术理论。这种边干边学、日积月累的自学使他在较短的时间里,加深了对文学艺术宝库的了解。

  1959年,谢铁骊导演了第一部影片《无名岛》。之后,他陆续导演了 《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千万不要忘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 等十几部影片。

  这十几部影片,思想、艺术的成就并不一致。《暴风骤雨》是他初露才华的早期影片;《早春二春》使他成为了一名不同凡响的艺术家;1980年初完成的《今夜星光灿烂》,则显示出了他坚持如一的探索精神。在谢铁骊的电影导演创作上,人们已经能清晰地看到这一思想艺术特色: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探索细腻深沉的抒情风格。正如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电影艺术家那样,谢铁骊也有他比较明确的和一贯的美学思想。

  1979年春,他在《真实性: 当前电影创作的首要问题》一文中,曾说: “我在看剧本、看电影中感到的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是真实性。有些剧本从故事、人物、细节,在真实性这一关上都通不过。……真实性十分重要。事物发展的逻辑、人物感情发展的逻辑,都要合情合理。电影作为艺术创作当然要运用形象思维,不过,它和逻辑思维并不是对立的东西。缺乏逻辑思维的人,形象思维也会受影响,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条理不清,章法不明。没有逻辑性就没有真实性。这对一个电影导演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课题。”他进一步说: “我以为目前电影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不注意这个问题,电影创作就不能提高。戏是要的,但不能给人编戏的感觉,……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是不可分的。”

  以谢铁骊初期导演的 《暴风骤雨》为例,这个创作特点已初见端倪。周立波的原著由林蓝改编为同名剧本,反映的是东北土改的生活情景,真实朴素,有浓厚的泥土气息,人物性格大都比较鲜明。谢铁骊不是东北人,但土改运动是亲身参与过的,有真切的感受。那些受尽了封建压迫,怀着巨大翻身热情的农民的形象,早已深深印在他的心中。可见,在最初的电影导演创作上,谢铁骊选取了这样一个题材,并不偶然。

  将《暴风骤雨》搬上银幕,难度较大: 一是广大读者对原小说已有一定了解,比较熟悉,电影能符合众多的看过原作的读者的想象,就很不容易; 二是 《暴风骤雨》 人物较多,而电影时间长度有限,如何在一定的时间中表现众多的人物,也是一个难题; 三是《暴风骤雨》 以土改,解放战争为背景,人物和背景,个别人物和时代气息如何水乳交融,需要较强的概括力、表现力。这三点,对于这位独立拍片不久,导演经验还比较缺乏的新手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谢铁骊较好地解决了以上种种难题。他使影片以斗争恶霸地主韩老六为主线,在复杂尖锐的阶级关系中刻划各种人物性格,又较有概括力地展现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的气势。其中赵玉林、白大嫂、老孙头等等人物形象,很成功的。他们都是苦大仇深、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贫雇农。从他们的阶级地位、阶级利益来说,是根本一致的。但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觉悟、性格脾气,又各不相同。他从演员的选择、造型的处理、尤其是人物各自在特定场合的各种反映上,都比较注重人物个性的差别和形象色调的对比,而不去追求一些热闹的大场面,使影片较好地反映出这场不寻常的群众运动的真实面貌,成为表现土改斗争的较好的艺术影片。

  需要着重提及的,是谢铁骊改编并导演的彩色故事片 《早春二月》。这是我国电影中的一部杰作,也是谢铁骊在电影创作上的一大突破。

  《二月》是我国30年代著名革命作家柔石的一部享有盛名的佳作。它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在一个小镇上的生活经历,表现出旧中国反动、腐朽却又残酷、凶恶的本质。故事细腻感人,抒情性很强。主人公肖涧秋的出走,显然是旧的社会势力取得了胜利。故事中并没有鲜明的阶级斗争和革命主张,但故事本身却已给人以深深的思想。当时,左的思潮在电影界也已日益蔓延,选择《二月》这样一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来改编,有人认为是“不合时宜”。但谢铁骊不被这种 “风向”所动摇。《二月》的改编成功,为我国电影界改编文学名著积累了很多经验。

  《早春二月》较好地摆脱了一般舞台剧、小说的表现方法,运用了新颖独特又明白易懂的电影语言; 它不是简单地叙事和讲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对人物心理、感情的细致描写——肖涧秋和陶岚的一个眼神,一个沉思的面容,一双徘徊的脚印,都和人物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导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诸如江南小镇的景物和气氛,村头野外的风貌,屋内的环境和陈设,都真实自然,精细讲究,意境深邃,耐人寻味。影片里的好些画面和场景,如诗、如画、蕴涵着生活的哲理,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思想上的启示。2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 象《早春二月》这样真正有美学价值和深刻意义的影片,是有巨大生命力的,它将在银屏上,以自己独有的艺术价值永葆青春。

  有的人也许会奇怪: 自幼参加革命部队,度过了多年激烈的战斗生活的谢铁骊,为何能够成功地改编和导演这部表现30年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影片?我们从谢铁骊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中,并不难找到合理的答案。首先,谢铁骊的老家是在苏北的小城镇,和《早春二月》所反映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比较接近;尤为重要的是,自谢铁骊于5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后,便精心阅读了不少30年代的著名文学作品。柔石便是他熟知和喜爱的作家之一。文如其人,艺术家的喜好往往也和他的性格有关,谢铁骊比较喜爱的也是一些真实,深沉,细腻,具有抒情风格的作品。俄国的契诃夫,中国的鲁迅,是他最喜爱、钦佩的两位著名作家。

  从艺术回到生活,再从生活上升到艺术,他正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努力提高艺术素养,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坚定前进。

  雄心勃勃绘新图

  “文革” 中,谢铁骊由于改编了 《海霞》这部影片,触怒了 “四人帮”一伙而受到迫害。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谢铁骊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他执导了 《大河奔流》和 《今夜星光灿烂》两部影片。

  《大河奔流》的上集是较为不错的,导演处理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真实,人物、环境、细节,给人较强烈的真实感。它以抗日战争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的悲惨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遭受的灾害以及他们的不屈斗争。这样的题材,在导演处理上是比较难的,由于它具有历史年代长,事件和人物众多的特点,处理不好就会大而散,泛而浅; 影片在艺术表现上有概括,有细节,有时代气氛,又有生活风貌。《大河奔流》下集,存在较大不足。主人公李麦的形象,在建国后便缺少变化和发展; 整个内容涉及的方面太多,太散,等等。这说明: 在电影创作方面,进一步肃清 “四人帮”流毒的任务,仍然是很艰巨的。

  《今夜星光灿烂》是谢铁骊在导演艺术上的一个新阶段。出于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心,他认为让今天的青年一代,从银幕上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青年形象,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同时,他也比较喜爱剧本诗一样的抒情风格和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他决心作一次新的艺术探索,用实践来体现自己的思想立场和美学见解,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

  回顾《今夜星光灿烂》的导演经验,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意义: 一,要提高电影创作的水平,需要有多方面的条件,最根本的,仍然是生活基础。剧作家必须从生活出发,导演创作也不例外。技巧、借鉴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而一旦脱离了生活的源泉将一事无成,甚至会走向歧途。二,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个人所长。谢铁骊在导演创作上注重真实、朴素、细腻、深沉的抒情风格,这在 《早春二月》里早已显露出来,引人注目。在这部新片里,又有新探索、新收获。三,一丝不苟,精雕细刻。从谢铁骊早期拍片起,便有一种认真严肃的精神,在这部电影的导演处理上,更不例外。如在环境的布置上,一般拍摄战斗场面都喜欢山峦起伏,变化多端,谢铁骊却坚持在平原上拍摄,因为这才符合淮海平原的生活真实。在平原上拍摄,从布局、取景等各方面都要克服很多困难,他并不动摇。以上种种创作经验,对青年电影工作者是会有启发,可供借鉴的。

  1979年,谢铁骊出席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常务理事。1981年,谢铁骊与陈怀皑、巴鸿合作,将辛亥革命名将蔡锷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影片取名《知音》,用陈怀皑的话说,一方面是为了表达 “蔡锷的知音并不难觅,在反复辟、要求共和这一点上,全国人民都是蔡的知音”这一层含意,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体现他们共同的、尤其是谢铁骊的风格,那就是内在些,含蓄些,深沉些。为了准确把握蔡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特点,谢铁骊等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拜访了许多专家、学者,并与剧本作者一起反复研究、修改剧本。在创作中,他们始终遵循“从生活出发,塑造好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宗旨,并请影坛宿将王心刚扮演风流潇洒的蔡锷,请新秀张瑜扮演有思想、有胆识,虽年轻却成熟的小凤仙。影片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1982年,谢铁骊将张天翼的小说《包氏父子》改编为同名电影剧本,并亲任导演,将影片摄制完成。不是悲壮的故事,没有奇异的情节,看似平平淡淡,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苏州青年女工杜芸芸将十几万元巨款全部捐献给国家的事迹,撞击着谢铁骊的心。他决定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搬上银幕。 1983年,他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清水湾,淡水湾》,并于1984 年自任导演投入拍摄。影片展示给观众的故事是: 孤女顾婷婷从小就送给资本家姑妈庞顾耀莲做养女。“文化大革命”中,姑妈去世了,顾婷婷被表姐送回苏州寄养,先后在从小做过包身工的杜奶奶家、农村的宋大妈家以及未婚夫陆阿根家寄住,自食其力。 “文革”后为落实党的政策,姑妈遗留下来的一笔巨额遗产要交还给她的直系亲属。姑妈没有亲生子女,庞、顾两家的许多亲戚为争得这笔财产,不择手段,费尽了心机,并引起诉讼,顾婷婷也被卷入这一旋涡。负责审理这一案件的女法官向萍和书记员小张,经过曲折、细致的调查,终使案情真相大白,顾婷婷成为这笔遗产的合法继承人。面对这样一笔巨款,顾婷婷却毅然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全部损献给国家。二十几年的切身经历,使她体会到,人不能当金钱的奴隶,生活中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她要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幸福……

  在这部影片中,谢铁骊以清淡、抒情的笔触着力刻划了杜奶奶、宋大妈、童阿姐和顾婷婷等中国普通的劳动妇女形象,并歌颂了她们的心灵美。作为献给伟大祖国的礼物,影片在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新片展览月” 中在全国映出了,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任重而道远。为了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的电影事业,谢铁骊将勉力向前,永不停步。

  上世纪90年代,在完成了6部8集电影《红楼梦》后,谢铁骊决定拍《聊斋》,由此就有了电影《古墓荒斋》。电影决定拍摄时,演小狐狸的演员始终未定,因为剧组有部分戏在杭州拍,而她的夫人王遐和杭州市委宣传部长和政协主席都熟悉,所以就决定在杭州选小狐仙。谢导就派她和王云霞到杭州看看有没有合适人选。王遐一直在杭州呆了两个多月,当地推荐了很多人,照片挂了一屋子。友人推荐的周迅从没演过电影。他们就拿了周迅拍的挂历,王遐一看不错,而且人有特点,下巴颏尖尖的。经了解她爸爸是县里发行电影的宣传科长。她们通过省电影公司找到了她,好几个摄影师当场给她拍照片,洗完照片后,发现她各种角度都好看,而且给人的感觉是悟性好,接受能力也强。于是把照片寄给了谢导,谢导也感到合适,尤其那尖下巴很适合演小狐仙。谢导还说小狐仙戏也不多,没问题。周迅就这样定下来试镜头并最终走上了大银幕。

  2015年6月19日,谢铁骊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6月19日10时4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90岁。

版权声明:本文系 授权8794明星网独家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及摘抄,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

我和淫荡的(老师姐姐)缠绵不休的激情性爱

过啦一段时间,她怀孕啦。他没有经历的事情终于发生啦。当他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有点蒙啦。难道一个个生命就是这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可能是对于事情的好奇吧!更多

程前与现任妻子朱瑞近况/程前个人资料与董

本文主要介绍:程前近况、程前现任妻子朱瑞、程前个人资料、程前与董卿为什么分手、程前的父亲、程前爱子娇妻曝光生活幸福、程前恋董卿丢饭碗更多

战狼2影评1500字 战狼2影评800字(4篇)

  《战狼2》影评一: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战狼系列,是一个由虚无变实在的过程。战狼1给我的总体感觉简直就是糊编乱造的瞎扯,而到 更多

谢津死亡当场画面/谢津为什么自杀

  很早就知道这个唱功不凡的谢津,年纪轻轻就凭着一把直入云霄的苍劲高音晋身于内地一线女歌手之列,曾经做过齐秦等著名港台歌星的演唱会 更多

史可个人资料现任老公是谁/史可和前夫黄小

  史可个人资料现任老公是谁 史可和前夫黄小茂的儿子  史可出生在湖北枝江市的马家 店镇,她的家旁不远就是镇中心的大礼堂兼电影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