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的历史资料起源】古代面具的艺术发展的历史

时间:2017-12-20 11:07:32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在我国,面具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是集宗教崇拜、戏曲、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面具古代叫儡、象、头,又称假面,民间俗称脸壳、脸子或鬼脸。面具一般采用木、纸胎、陶土等为原料,经过雕塑、彩绘成动物、鬼神或戏曲人物等形象,供人们在祭祀、戏曲表演时戴。其我国古代丧葬时就用面具来掩盖死者的脸部。因为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藏在骨骸或头颅中的,只要遮住死者的面孔,便能防止亡灵跑到人间作祟。面具就以巫术之力,成为驱邪避恶仪式中的法器。

  商、周时期,傩祭活动兴盛,规模巨大,庄严隆重。傩祭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在驱除疫鬼的舞蹈中,戴着闪光的金属面具显得神秘可畏。《周礼·夏官》中描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米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到汉代,傩祭场面越来越宏大。据《后汉书·礼仪》记载:头戴黄金四目的方相氏,带领着毛顶角,戴面具的十二兽奔腾跳跃,由120名少年组成舞队。一边敲鼓,一边合唱具有原始咒语的巫歌,以驱鬼消灾。仪式结束后,大家涌出宫门,高举火炬,直奔河岸,把火炬投入滔滔的河水中,寓意着凶恶的疫鬼已随流水滚滚而去。

【面具的历史资料起源】面具的艺术发展的历史

  唐、宋时代,这种宫廷傩祭活动逐渐变为世俗化的娱乐活动,面具不再仅仅扮神鬼,而是开始刻画世俗人物。北宋时,方相氏和十二兽已从傩祭中消失,被将军、门神、钟馗、小妹等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所代替。傩祭中的人物角色常由教坊中的歌舞艺人扮演,演的都是“装鬼神”之类的节目。其中一种假面舞叫《硬鬼》:面涂青绿、戴着金眼面具的小鬼手持刀斧棍棒,四下打探捉鬼去疫。《舞判》是当时流行的表演形式,演的是阴曹判官钟馗的故事。传说钟馗是一个书生,刚强正直,胆力过人,在进京赶考的途中误入阴山鬼蜮,变了声音和相貌,结果未考中,一气而死。玉皇大帝见他忠直,封其为终南进士,又赐状元,加封他为判官,专管驱邪斩魔。这个神话经过民俗加工,钟馗就成了一个能够降妖捉怪给人间带来平安的神灵。钟馗面具形象虽丑陋,但不可怕,被表演得有趣可爱,深得百姓欢迎,一直流传至今。

  这时的面具多为“木刻人面,穷极工巧”。除用于歌舞和戏曲节目外,有的还演变成了儿童玩具,有的被挂在门楣上以示消灾。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引《岁时杂记》云:“除日作面目,或作鬼神,或作儿女形,或施于门楣,驱傩者以蔽其面,或小儿以为戏。”随着历史的变迁,面具艺术遍及全国各地,逐渐与当地民俗民风相结合,并在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中,反映出当地的民间风情、心理观念及人们的理想和审美意识。

  在华北一些地区民间盛行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赛戏”,即社火。表演者都要化妆,扮成各种形象,取笑逗乐。其中著名的《舞鲍者》是戴着面具的滑稽舞蹈,动作模仿傀儡舞。《水浒传》中生动描述了宋江四人在鳌山前观看该舞的热闹场景:“只见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锣声响处,众人喝彩,宋江看时,都是一伙舞鲍老的……那舞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全身关节扭动的样子)”。还有一种哑剧叫《耍和尚》,演的是月明和尚戏翠柳的故事。演员戴着大头面具,十分滑稽,常令观众捧腹大笑。

  在山西、内蒙、河北一带,立春之日,常常举行“赛戏”活动,演员头戴“七鬼、八仙、四值神”等面具。为首者手持扫帚走在前面,到村子的各处扫除“灾难”。然后迎接龙王看戏,意在驱邪消灾,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斩旱魃》一戏,场面热闹,“四大王”把旱魃赶下台,观众一起喊打。旱魃被抓住后,游行示众,最后被拉到后台“斩首”。活动结束时,往往要演出《鞭打黄痨鬼》的戏,“方相”手持红色面具,“方弼”面戴黑色面具,各持长戈,在街上追逐黄痨鬼,最后将他赶上舞台。在舞台上,阎罗王开始审判黄痨鬼,先将他吊起来,然后“剜去眼睛,挖出五脏六腑,下油锅”。这个场面热烈,内容刺激、恐怖,表达了人间对魔鬼疠疫之灾的痛恨之情。

  此外,在山西汾县赵雄村还流传着一种驱鬼逐疫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叫“花庆鼓”,当地有“正月二十五,赵雄看花鼓”的说法。花庆鼓盛行明代,距今数百年。它是借阴曹地府的判官带小鬼捉拿恶鬼、驱赶瘟神病患的故事,教育大家行善积德。演员都戴着不同形象的半脸面具,均无下颌,面具上配着红、黑等各色长短不一的胡须。判官胡须满把,头顶左右各插一朵形似折扇的花朵,或满面横肉,鬃毛倒竖,配以蓝、绿等冷色,阴森可怕,令人生畏。表演时,判官身着大红袍,头戴乌纱帽,脚蹬高底黑靴,随着锣鼓声,一步步向前走。随行的五个小鬼精灵古怪,分别拿着伞、扇子、铁链和“就是你”的生死牌。每当鼓响时,他们就在判官周围蹦跳。第一出戏叫《五福捧寿》,用燃烧的火苗代表飞舞的蝙蝠,判官左扑右捉,每捉住一只蝙蝠,就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咀嚼。共表演五次,代表吉祥长寿。《五鬼闹判》演的是判官醉倒在圈椅上欲睡,五小鬼蹿来蹿去捉弄判官,或挖耳掏鼻,或吹风灌耳,或戴判官乌纱,或挠判官脚心,极尽嬉笑之态,令人忍俊不禁。

  在江西婺源地区,春节期间至清明谷子下水前,盛行“鬼舞”或“舞鬼戏”,既有表现原始人们迎奉神灵和驱除鬼怪的神话传说,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还有表现嬉戏玩耍的对打。

猜你喜欢

多贡人面具:非洲优秀的艺术之一

  在黑非洲的美术中,雕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马里共和国内的多贡人的雕刻艺术风格突出,独具一格,它是非洲优秀的艺术之一, 更多

2017-12-20 11:07:32

傩戏面具:中国的一种极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现

  傩戏是中国的一种极为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古代的傩舞和傩仪,是以驱邪和酬神为目的的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戏剧,它目前主要 更多

2017-12-20 11:07:32

【纸艺的历史资料简介】纸艺的历史起源与文

  纸艺,又称彩扎,顾名思义,就是以纸为主要原料制作各种民间工艺品及用品的工艺。纸艺的种类很多,大致集中在装饰、游艺和祭祀等范围之 更多

2017-12-20 11:07:32

【织锦资料简介】织锦的历史发展文化介绍

  织锦是我国民间最具特色的织造工艺之一,是各族妇女展示智慧的园地。由于历史渊源、地域关系、生活环境、民俗文化传承的差异,构成了绚 更多

2017-12-20 11:07:32

【扎染的资料简介】扎染的历史起源 扎染的

更多

2017-12-20 11:07:32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12-20 11:07:32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12-20 11:07:32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12-20 11:07:32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12-20 11:07:32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12-20 11:07:32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