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间艺术介绍 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

时间:2017-06-21 17:32:17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一、民间音乐

  1. 民歌“花儿”

  花儿是西北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甘肃花儿有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河州花儿以甘肃河州 (今临夏) 为中心,布及甘肃的临夏、和政、东乡、广河、康乐、临洮和青海的循化、同仁、湟中、共和、民和等县。洮岷花儿以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 为中心,流行于甘肃境内的临潭、卓尼、康乐、和政、广河、临洮、渭源等地。从花儿传播的角度看,河州花儿在西北的传播最广,影响也最大,新疆、青海、宁夏的花儿多受河州花儿的影响。

  花儿的曲调多以“令”称之,令前又冠以地名、花名之类,如《河州令》《白牡丹令》《水红花令》《二梅花令》等。每令有一个基本的旋律,实际演唱时,歌手们往往即兴发挥,可谓大同而小异。就其音乐个性而言,洮岷花儿曲调淳朴单一,有浓厚的叙事倾向;而河州花儿的曲调则丰富多彩,又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花儿的演唱一般分平日和赶会之分。平日的演唱,指农民在田间劳作、脚夫在旅途赶路、牧人在放牧时的漫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或独自一人,或对歌问答,不拘什么形式。

  花儿会,是人民群众利用一定的场所在特定时间进行花儿演唱的集会。花儿会的规模不等,举办地区各有不同,现在除了一些政府组织的之外,民间盛行且有影响的主要是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各种形式的花儿会,为广大花儿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机会,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推动了花儿的普及和发展。

  从花儿表达的思想内容看,它不但是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为广泛,唱词蕴含丰富,举凡农家日常生活、男欢女爱、辛酸悲苦等,均在演唱之列。情歌是花儿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劳动人民用自己淳朴的歌声,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忠贞。有的花儿表达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宁把身子油锅里煎,阿哥我丢是万难。要是我俩的姻缘散,冰河上开一朵牡丹。”“蓝蓝的天上红云彩,一风儿刮着雨来;娘老子说下的我不爱,一心儿跟着个你来”则表达了反对包办,争取恋爱自由的心声。贴近回族人民的花儿,真实地记录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态度。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时他们唱:“青石头峡里抱凤凰,抱到梧桐的树上;贱脚踏到贵地方,来到了离乡的路上。”人在他乡,乡思和生活的清苦,才有了这样的花儿:“茬茬背斗揽衣子,衣子不由者淌哩;在旁人的地方推日子,清眼泪不由得淌哩。”

  在全民抗战的艰苦岁月里,花儿则向家乡传递着抗日捷报:“八月里阿哥们下江(了) 南,调兵者过了个潼关;家里的尕妹(哈) 打一份电,头一 (呀) 仗,把日本杀给了几万。”唱的是抗战一开始,回族军人马彪以中将身份率领暂编骑兵第一师从青海西宁出发,东进陕西,驻守西安以东,守卫潼关并保卫陇海铁路灵宝段的交通安全,他们首战告捷,旗开得胜,漫首家乡的花儿,表达他们欢庆的胜利的自豪心情。而《好不过如今的时代》则由衷地表达了回族人民欣逢盛世的无比喜悦心情:“白杨树树谁栽来?叶叶咋那么嫩来?幸福的大道共产党开,好不过如今的时代。”

  2. 民调

  回族民间音乐可分为花儿、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宴席曲等类别。花儿是回族最具代表性的山歌。花儿的曲调又称为“令”,如以地区命名的有 “河州令”“湟源令”;也有以花名命名的“白牡丹令”“马莲花令”;还有以衬词命名的如“三三六令”“绕三绕令”;或表示人物特征的“大眼睛令” “巧嘴嘴令”;或以不同身份命名的“长工令”“脚户令”;等等。在甘、宁、青一带流传的回族夯歌、船夫号子、牛佬佬调、小调等民间音乐,有些曲调强调了“角”音,有些曲调强调了“羽”音,有些曲调则呈现了“角”“羽” 调式的对置。回族受伊斯兰教音乐影响较深,这和回族的本源和宗教信仰有关。但由于受生活习俗、方言声韵、演唱习惯的限制,便很自然地把他们所熟悉的地方音调糅了进去。所以他们的唱诵音乐,既保留了伊斯兰音调中的原汁原味,但同时又注入了新的地方性音乐元素和回民音乐成分,形成了以伊斯兰音乐为主调的音乐变体。

  3. 民间乐器

  回族的乐器也极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西北地区,回族民间乐器有口弦、牛头埙、咪咪子,还有萧萧子、角笛、素勒、羊头弦子以及流行于宁夏回族中的打击乐器环鼓、羊扇板、环镲等。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

  (1)口弦

  口弦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有铁、竹两种。铁口弦1.5寸长,装有挂钩;竹口弦3寸长,有扯线,形如网梭子。口弦有两种弹法,一种是将含有簧片的一头含在嘴里,靠舌头拨动簧片并与口腔吹出的气流配合发音演成曲调。另一种是把口弦夹在牙缝中,左手握住弦柄,右手食指拨动簧片,吹动气流发出声音,不论用舌头弹还是用手指弹,口弦是通过收敛嘴唇大小和控制气流强弱来调节音符奏成曲调的。

  (2)牛头埙(泥洼呜)

  在宁夏回族中还流传一种叫“牛头埙”的民族吹奏乐器,民间叫作“泥洼呜”。牛头埙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普及性强。回族聚居区七八岁、十一二岁儿童,都喜欢用泥做牛头埙,他们只要有时间,就挖一块胶泥土,用水搅拌揉成泥球,然后做成圆形、鸡蛋形、蝴蝶形、鱼形、牛头形等各种各样的,待晾硬后用一根粗铁丝或粗芨芨秆,钻几个小孔。有一个吹口,有手按的4个小口。牛头埙音域在5度以内,音阶排列为1、2、3、4、5,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如《北风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间小调等,还能用它学鸟的叫声。

  回族妇女们在弹口弦 摄影:杨继国

  (3)咪咪

  在甘肃临夏等地,咪咪是一种深受当地各族人民喜爱的自制乐器。它是用两根5寸长、小拇指般粗细的竹管做成的,拿烧红的火筷子在两根竹管上分别烫5个眼,用彩色丝线把它们并排扎在一起,将咪咪两端用细铜丝缠裹,装饰性地吊上两个流苏穗子,再用杨柳枝树皮做成两个像唢呐哨片那样的芯子放进竹管,然后噙在嘴里吹奏。咪咪音调的特点是明快、柔曼、风趣、浪漫,时而像铜铃鸟的鸣叫圆润细腻;时而似丁冬小溪流淌清脆鲜明,远远听起来给人以“呖呖莺声花外传,涓涓清泉石上流”的感觉。而且,咪咪还是花儿最好的伴奏乐器,它可以将花儿的音乐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随时将它带在身上,在广阔的田野上,到处都洋溢着清新悦耳、悠扬婉转的咪咪声。

  二、民间舞蹈

  1. 民间歌舞

  回族民间歌舞主要有河北的“赏月舞”、沧州的“花棍舞”,宁夏的“汤瓶舞”“踏脚舞”“口弦舞”,甘肃的“坐舞”“念舞”,云南的“回龙舞” “传油香舞”“回族花灯”,东北的“回族高跷”,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落莲花”“碟子舞”“耍场”等,有其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1)宴席舞

  宴席舞是西北地区回族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型歌舞形式。这种歌舞形式各地略有差异,但以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数最多;也有只歌不舞或只舞而不歌的。宴席曲的舞蹈,基本上是二人或四人对歌对舞,旁人伴唱或众合形式。它的基本动作和动作名称几乎都是用拳术名字组成的。如:鹞子翻身、黑鹰展翅、老爷抽刀、三道步、雁落平沙、四门斗子、犀牛望月、大水梅花、虎展腿、凤点头等。每首不同曲调的宴席曲,一般都有固定的动作。这些刚健挺拔、潇洒奔放、浪漫豪爽的舞蹈动作,处处表现出回族人民强悍不屈、英勇豪迈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反映了回族人民热爱武术的优良传统和把拳术融入自己舞蹈的独创精神。

  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汤瓶舞” 摄影:马文义

  项城市南顿回族秧歌 摄影:马国玲

  (2)汤瓶舞

  汤瓶舞源于宗教习俗,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由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 盛水净身,做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舞者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动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挥舞毛巾互相抽打、嬉戏等。如今的汤瓶舞由妙龄回族少女手持汤瓶,举手投足柔媚多情。小小的汤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涵了回族人民的美学观念。

  (3)八字大开头

  主要流传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阜康等县市的回族聚居区,多在喜庆之日于室内表演。因该舞上场、退场均迈八字步,又放在喜庆活动的开始表演,故得此名。八字大开头的表演热烈欢快、滑稽诙谐,放在喜庆活动的开头,可起到调动众人欢快情绪的作用,并含有祝愿凡事都有一个如意开端之意,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八字大开头是回族艺人赵德仓(生于1940 年) 的家传,他曾听祖辈讲,该舞最早由“小红拳”演变而来。回族男子普遍尚武,故在男子所表演的民间舞蹈中融入武术动作、技巧,或将武术套路、招式稍加变化运用到民间舞蹈中的现象是较普遍的。

  (4)跳花儿

  也被称为花儿步,是综合西北回族地区的花儿及一种称作“八大光棍” 的舞蹈形成的民间歌舞。这种舞蹈节奏明快,自如潇洒,以腿部动作屈伸起伏较大为特点,舞时一手托耳或背于腰后,另一只手叉腰或左右摆动,情绪激动时则晃动头部。经过与花儿音乐相配,使舞步的特点更加鲜明。

  2.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在我国比较普遍,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辽宁、湖北、河南等地的回族民间有这种舞蹈形式,其风格也很有民族特色。

  (1)舞狮

  舞狮、舞龙、耍龙灯是湖南回族民间传统舞蹈形式,每当元宵佳节,回族聚居地区都要在爆竹声中玩狮子、耍龙灯,尽情欢乐。常德、邵阳、桃江、黔阳等地的回族,能在叠起的9张方桌上表演高空舞狮。尤其是黔阳安江镇回民的舞狮,除能做出几十个高难度动作以外,还配有锣鼓,音调协和,很有伊斯兰艺术特色。辽宁沈阳西关回族的狮子舞也很有特点,其表演热烈、欢快,技艺娴熟,能做出许多高难动作,如滚球、上桌子、上高台等,能从很高的台子上翻滚到地面。更让人惊叹的是从大狮子中“生”出一个小狮子,群狮满地欢跳,以示庆贺小生命的诞生。这种形式在其他民族舞狮队中是很少见的。

  (2)龙狮斗

  龙狮斗是辽宁沈阳回族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解放前流行于沈阳回回营。近些年来,随着民间文化的挖掘,沈阳龙狮斗又活跃起来。当地还成立了龙狮斗舞协会,并组成龙狮斗舞队,请老艺人传授舞法,积极组织排练。龙狮斗中的龙,龙身直径1米多,长27米,为赤色火龙,犄角、须子往后背,显得凶猛强悍,龙头向下,别具特点。耍舞时翻、转、腾、挪,大起大落,以 “走龙门”“龙盘柱”等10多种动作与双狮相斗,其伴奏音乐也不用秧歌调,而用回族火暴热烈的“五匹马”曲调,显示出回族粗犷、豪放的性格。

  3. 高跷

  在回族民间秧歌中,高跷是其中的形式之一。沈阳回族民间的《小鼓高跷》比较有名。清光绪年间,由回族老艺人铁鲁章等闯关东者从河北三河县、北京通县一带传入盛京(今沈阳),在回回营组织起了第一个群众性的艺术表演团体秧歌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小鼓高跷成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沈阳小鼓高跷无论从人物扮相、表演形式、舞蹈风格和动作技艺上都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高跷原型,可惜后来逐渐销声匿迹了。 1985年,当地有关部门对这一回族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重获新生。

猜你喜欢

回族科学技术领域的名人

  一、札马鲁丁  札马鲁丁,又译作札马剌丁或札马鲁丁,生卒年代不详。元代回回天文学家,以制造天文仪器及制定历法闻名于世。至元四年 更多

2017-06-21 17:32:17

回族人文社科领域的名人

  一、李贽  李贽(1527~1602年),原名李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市)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崇尚儒家学 更多

2017-06-21 17:32:17

回族民族宗教领域的名人

  一、胡登洲  胡登洲(1522~1597年),字明普,经名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勒亚斯,陕西省咸阳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奠基人,著名经 更多

2017-06-21 17:32:17

回族文学艺术领域的名人

  一、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道人,居大都(今北京) 房山,元代著名画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夜山图》《秋山暮霭 更多

2017-06-21 17:32:17

回族文化产业的开发

  一、回族文化产业的界定  产业本身是经济学概念,和文化相结合所呈现出双重概念,使得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的界定有着双重属性。同时, 更多

2017-06-21 17:32:17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6-21 17:32:17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6-21 17:32:17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6-21 17:32:17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6-21 17:32:17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6-21 17:32:17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