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哲学思想介绍

时间:2017-06-05 17:35:28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彝族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等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一方面反映在大量的史诗、神话传说中,如《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等,它们既是伟大的史诗、美丽的神话传说,同时又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因素。另一方面则反映在具有哲学著作性质的彝文文献中,如《宇宙人文论》《训迪篇》等,可以说是彝族的哲学著作。

  一、宇宙发生论

  水、气是万物之源,彝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对宇宙万物是如何产生的也进行了多种猜测。这方面的思想可概括为创世论和演化论这样两个基本的观点。

  (一) 创世论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创造出来的。《勒俄特依》中描绘,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曾有过宇宙混沌时期,这时“上面没有天……下面没有地……中间无云过,四周未形成……天的四方黑沉沉,地的四角阴森森”。在《查姆》认为远古的时候整个宇宙是“天地连成一片”,“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而这“连成一片”的东西是“雾露”,“只有雾露一团团,只有雾露滚滚翻”,“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无论是《勒俄特依》里的“混沌宇宙”,或是《查姆》里的“雾露”,这种作为隐含着天地存在的原始形态,都反映了彝族对物质是天地初始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但天地是怎样形成的? 《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等都有“开天辟地”篇章,说明宇宙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变化发展的,是有一种外在的“动力”把天地开辟出来的。《勒俄特依》指出“一日反面变,变化极反常,一日正面变,变化似正常。混沌演出水是一,浑水满盈盈是二,水色变金黄是三……”。从中可以看出,彝族先民已意识到正、反两个方面的自身内部矛盾,推动着天地的变化发展。 “水”是万物的初始,演变出其他事物。《勒俄特依》以大胆的想象力,把外在的动力形象化、人格化,塑造了四位神仙用铁叉把天地撬开。《查姆》中把天地的形成说成是“雾露”本身的“动”,“雾露变气育万物,万物生长天地间”,“万物在运动中生,万物在运动中演变”。《阿细的先基》称“阿巅神造天,阿治神造地”。于是,不管“水”“雾露”造天地也好,神仙把天地撬开也好,都反映了彝族先民对于天地及万物生成演变的简单看法,隐约看到了事物自身内部存在着矛盾,已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二) 演化论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万物是通过宇宙自身某种元素自行演化而成的。在彝文献《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中彝族先民认为,在天、地未产生的时候,整个太空是一片无际空间,黑洞洞的混沌景象,这时就有“气”,“气”是构成天地最根本的原始物质。后来,由于“气”的发展变化,清气上升而成天,浊气下降而成地。清、浊二气产生了彝族称之为“哎哺”的影、形,清气变为“哎”,浊气变为“哺”。“哎”为阳、为乾、为父,“哺”为阴、为坤、为母。哎哺不断地发展变化,相互对立和转化,形成天地万物。哎哺造天地反映了彝族先民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观点。

  二、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类起源

  (一) 彝族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根据彝文古籍的记载和传说,古时候,最早的人是独目人,这些脑眉上长着一只独眼的人,大小长幼不会分,吃食不知道祭神,遇老不知道磕头,见小不知道作揖,众人无人来管理,普天之下乱纷纷。独目人时代无文明,是一个蒙昧时代,后来独目人遭到天谴,随着独目人时代的结束,纵目人时代开始,纵目人时代,农耕已兴起,那时人们只讲耕种粮,一丛粮食重九斤,百姓只顾欢度日。

  关于纵目人,彝族创世史诗《查姆》作了如下记载:“独目人头发白得像棉花,头上还有瓦崔窝,全身黑得像木炭,身上有麂子,脸像干树叶一样黄,眉毛长得像茅草蓬,眉毛丛中有野蜂,手指像竹节,手皮粗得像松树皮,脚像龙爪子,脚趾有筷子宽,脚裂里有麻蛇,脚板上有石蜂,穿的棕树皮,远看像屯箩。罗塔纪仙女,对独目人讲:我给你带来四瓢水,你快拿去洗身子。独目人接过四瓢水,一瓢水洗头发,白发变黑发;一瓢水洗手,粗手变嫩手;一瓢水洗脚,脚裂合拢了,行路似风响;一瓢水洗身子,污垢全洗净,独目人变成了纵目人,纵目人的鼻子剪刀样,下巴鸡蛋圆,嘴唇像鹦哥,脸上闪红光,老人变成少年郎。”

  彝族关于人类来源又有这样的传说。远古时候,上没有天,下没有地。世界浑浊漆黑一片。后来产生了清、浊二气。清气上升成为天,浊气下降成为地。自从天地形成后,龙王的女儿赛依列,叫儿依得罗娃用黄泥来造人。造出的第一代人是独眼睛人,这代人名叫“拉爹”,彝史称“拉爹时代”。他们是天地的儿女,他们是太阳的儿女,他们是月亮的儿女,他们是星星的儿女。

  独眼睛这代人,人猴分不清,人猴混一起,人猴一起生,森林作房屋,岩洞常栖身,树叶做衣裳,乱草当被盖,口渴溪边饮冷水,饿了上树吃山果,石头随身带,木棒拿手中,今天跟老虎打架,明天与豹子硬拼,有时人吃野兽,有时野兽吃人,冬穴夏巢,茹毛饮血,这代人处在不会耕田种地,不会说话,不分长幼尊卑,不分男女混居的原始蒙昧时期。

  为了生存,整天忙碌,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古猿人类活动能力在不断提高,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感情不断丰厚,人逐渐由独眼睛人演变成第二代直眼睛人,彝史称“拉拖”时代。

  由于第一代人,不讲道理,触怒了天神。正当人类从独眼人演变成直眼睛人的过程时,发生了“天旱三年,江河干涸,大地开裂,草木枯萎,玉石皆焚”之灾。在这三年的干旱灾害中,第一代独眼睛人全被烈日晒死了。第二代直眼睛人中,一部分人战胜了旱灾,渡过了灾期。经过这场灾害,人类思想感情更加丰厚,他们懂得了互助互帮,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灾后,经过了一段很长很长的时期,第二代人口日益增多了,增强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在这段时期,出了一个聪明人,名叫慕魁,他教给人们怎样点火。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人类开始从动物群中分离出来,从“穴居野处,到构木为巢”,从“茹毛饮血,到分生熟”。这段时期还出了一个开山种地的根古。他教给人们耕种,最初是 “砍倒树林烧光垦种”,又叫“刀耕火种”。经过一段漫长时期,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制造出了简单农具,用牛耕翻土地,这种农业方式叫做“锄耕农业”。传说,当时生产出“一颗谷子出九穗”,“一粒苞谷鸡蛋大,”“一穗高粱马尾长”的粮食。这时直眼睛人已经演化到了人类第三代横眼睛人,从而完成了人类进化为现代人的过程。彝史称这段时期为——“拉文”时代。

  (二) 彝族葫芦兄妹的人类起源传说

  这是彝族地区流传很广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兄妹,哥哥叫阿发,妹妹叫阿琴。一天兄妹在路上遇见冷得发抖的青蛙,妹妹把可怜的青蛙放在怀里。不一会儿,青蛙醒来,它非常感谢妹妹,就把自己知道的秘密告诉给兄妹,说过几天,天下就要发洪水,洪水要涨七天七夜,水会从地上淹到天的尽头。青蛙还送给他们一个葫芦说:“洪水来了就钻到葫芦里,准备好吃七天七夜的东西,就可以躲过这场灾难。”第二天,果然发大水,兄妹连忙钻进葫芦里,洪水涨啊涨,大地一片汪洋,水淹到了天边。葫芦在水里漂啊漂,过了七天七夜,洪水退了,葫芦停止在一片沙滩上,兄妹从葫芦里爬出来。大地上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们兄妹俩。

  天神下凡到人间,看到遭受洪水袭击的大地,指着他们说:“世间只有你们兄妹俩了,隔山要合磨,隔水要穿针,兄妹要成亲,人烟才不断。”兄妹怎么成亲呢?兄妹俩不相信。天神就说:“你们去抬两扇石磨到那座小山上,将石磨放了,让他们滚下山,然后你们下山谷看看就知道。“兄妹俩按照神说的将两扇磨盘从小山顶滚下山谷,来到谷底一看,两扇磨果然合在一起了。

  兄妹俩又来到河边,哥哥拿了绣花针到对岸,妹妹拿了根很细的绒线,妹妹在这边将线头丢向对岸,那细细的线一下子穿进了哥哥拿的绣花针眼中。天神说,这是天意,你们就生活在一起吧,这样人类才能传下去。兄妹俩于是生活在一起,他们在沙滩上开挖田地,种庄稼,栽果树。大地上的人类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三、人类起源论——人由“雪”演化而成

  《勒俄特依》中说人是“雪”演化而成的,“雪族子孙十二种”,人是其中的一种。又说雪变成万物时,“猴为第五种,人为第六种”,而人在不断地变,变到第九代阿吕居子“形状虽像人,叫声似猴音,树叶当衣穿,野果当饭吃,有眼不看路,有嘴不吃肉,有手不做工,如熊掰树梢,如猴爬树顶,不能成人类”,说明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成的。《查姆》中把人类的演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独眼睛”时代、“直眼睛”时代和“横眼睛”时代。“独眼睛”时代,人只有一只眼睛,这一代“人和猴子一起生,人和野兽混在一起……猴子变成人”。“直眼睛”时代,人有两只眼睛,但是直的,这一代人已经有了初步定居,对生活资料的生产已有某种程度的掌握。“横眼睛”时代,是人类最近的祖先,他们在自然界中已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地位,并已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宇宙人文论》把人看成是“哎哺”的子孙,是具有阴阳对立属性的“哎哺”产生出来的。《西南彝志》中也说“哎哺”形成人,把最初形成的原始人称为哎哺人。这种以阴阳对立的“哎哺”产生人类的观点是唯物的、辩证的。

  四、思想特征——天命论、血统论的社会思想观

  历史上彝族统治者为了维持和巩固政权,竭力宣扬天命论、血统论思想。尤其是过去凉山彝族地区,统治者宣扬“富与贫定于命运,智与愚由于天意,寿与夭定于生辰”,“生命靠上天,吃饭靠主子”,“大鱼吃小鱼,虎豹吃牛羊;强族吃弱族,兹莫(统治阶级) 吃百姓”,“鹰吃鸡,鸡吃虫,虫吃沙”,这些天经地义,命中注定之事都是上天安排的。这种天命论思想与原始宗教结合在一起,论证了统治者权益的合理性,消磨了被统治者的反抗意识,成为人们的精神桎梏。与天命论紧密相连的血统论是以彝族等级制中的血缘观念为基础的。统治者竭力宣扬血统的高低,骨头的好坏,为其统治合理化、合法化辩护。如“诺伙(黑彝) 一滴血,价值九两金”,“贤能人生贤能子,贤能儿子当德古(调解纠纷的说客);勇敢人生勇敢儿,勇敢儿子有力量”, “富人种生富人子,富人儿子有牛羊”。彝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其“高贵血统” 的纯洁,严格实行等级内婚制,宣扬“人由种,水由泉”,“母猪是黄色,小猪必是黄色”,“猫种生来会捕鼠,鼠种生来会打洞”。天命论、血统论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彝族统治者大肆宣传和利用天命论、血统论,使这种思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是凉山奴隶制彝族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五、道德观

  一般来说,彝族的伦理道德没有系统的理论形式,但它往往通过传统习俗得到全体成员的确认,并在习俗和公事活动中,以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体现出来。彝族道德和传统习俗融为一体,调节着成员个体之间以及他们同彝族整体之间和同外部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正因为彝族的伦理道德是千百年来生活经验的积累,融会在彝族风俗礼仪和传统习惯之中,作为民族心理和精神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有着更为直接的社会功能。彝族一直以本民族的团结、和睦、勤劳勇敢、惩恶扬善而自豪,民族道德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果令人深思。

  彝族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以德为教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为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诸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等。彝族人民认为,在这多方面的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成为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家庭是彝族人民的第一个教育者。德为教本,应当说是彝族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的原则。

  以身作则,这是对家庭教育者的要求,即对父母家长进行家教的要求。家长应以其言行风范为子女作出榜样,使其乐于接受教育。这是彝族人民从事教育的一个普遍的法则。

  尊老爱幼,是彝族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美德,可简约地归结为 “孝”与“慈”这两种思想。“孝”指孝敬父母长辈。“孝”不仅包括赡养父母长辈,使父母获得物质生活上的幸福,做到“老有所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尊敬父母长辈,充分尊重他们的意志,考虑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合理的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做到了这些,才算真正做到了“孝”。至于“慈”,这是对做父母的长者的要求,要求他们能慈爱自己的子女。作为父母来说,不仅要供给幼小的子女以衣食,更重要的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彝族素有“树大分枝,儿大分家”的习俗。多子女的家庭儿女长大后,往往结婚后另辟新居,父母一般随幼子居住,兄弟分家时要给父母留下一份 “养老田”,其余财产再由兄弟均分,父母的“养老田”归幼子,幼子毫无怨言地承担赡养父母的职责。彝族社会中不准有遗弃老人的行为,否则会导致公众的指责,甚至给予惩罚等。尊敬长辈,爱护妇孺,是彝族社会里公认的美德和社会风气。

  勤俭持家,是彝族人民的一大美德。彝族人民深深懂得,“勤俭”两字为“治生之道”,为“发家致富之本”,而懒惰与奢侈浪费则是败家破国的祸首。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和提倡勤俭持家,以勤俭为美德,以懒惰奢侈为耻辱。在这方面彝族留传下不少有名的格言与佳话,如:“会节约的有饭吃,会珍惜的有衣穿”,“吾勤养吾身,吾懒害吾身”,“量入以为出”,“君吃断理饭,臣吃捐税饭,毕摩吃祭场饭,工匠吃匠粮,长命又百岁。会吃不会做,必定不长命”等等。所有这些有关勤俭的格言,是彝族古代先民历史经验的总结,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彝族的特殊生活习俗和重大民族传统节日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彝族有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的习俗,通过有关酒的习俗礼仪可看到彝族在礼尚往来、对待亲朋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生活准则。彝族在婚嫁喜庆场合要唱 “酒礼”歌,逢年过节要喝“转转酒”,特别是走亲访友或有客来家时,更是开怀畅饮,兴致所至还放声高歌:“……哪怕只有一口酒,我们也要一人一半,我们都要一人喝一口,因为你是贵客,因为你是彝家的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本来我们就是一棵树上的叶子。”从这里可看到开朗、坦荡、尊朋友、重友谊的赤诚热忱的心怀、淳朴的情感和古朴敦厚的民心,袒露了彝族人民善良、朴素、诚挚的性格,真可把人引向返璞归真的境地。

  这些仅只是彝族民风民俗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彝族这个古老民族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非常丰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彝族道德传统从形式到内容都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

  六、生命观

  彝族信仰鬼魂,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认为生时灵魂附体,死后灵魂浪荡在人间,彝语为“依拉”。“灵魂不灭”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彝族的整个宗教意识中,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彝族祖先崇拜的特点是为父母辈“马都果” (“安灵”) 和 “撮毕”(“送灵”),以此仪式求得死者的灵魂变成“吉尔”,庇护后世,而不致变成“尼此”作祟后世,就要对死者进行安灵仪式,请毕摩制作灵牌(马都),供奉起来,以免死者的灵魂到处游荡。等上辈人(直系) 都去世后,请来毕摩进行“撮毕”(超度送灵仪式)。把灵魂(马都) 送走,让其到祖先最初居住之地去过悠闲自得的生活。另外,凡是过年过节都要首先供奉祖先,接祖先回来一起过节。

  彝族非常注重人的死亡,自古以来就对生死观有所研究,并在毕摩的有关经书上作了记载,流传至今。布拖彝族民间有“死变占卜”和“造死”巫术,论述了人死后灵魂到阴间以人间的方式继续生活的灵魂永存论。“死变占卜”,彝族称“死青色”,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变成一些事物,或变鸟类,或变蛙类,或变蛇类,或变蜜蜂,或变鸣蝉,或变星辰。因此,彝族人死后其亲属便怀着焦虑的心情到毕摩处翻阅“死变”书,看自己的亲人将变成什么事物,哭丧辞中也总是寄托死者变好的愿望:对老年人,就寄托死者不要变成鹰、狼、耕牛、骑马等,而要变成布谷鸟、大雁、粮食、吉尔等的愿望; 对姑娘就寄托其变成鸟儿和鸣蝉等。

  所谓“造死”巫术,彝族称“死兹”,据说一些高明的毕摩能用奇特的功能让活人的灵魂离开形体,使其暂时处于“死亡”状态,用阴间如何如何好的言辞将他的灵魂引向阴间,让他目睹阴间世界和阴间社会现象,然后又用阴间如何如何不好而人间如何如何好的言辞将他的灵魂呼回人间,附于其身,让他“复活”恢复常态,立即让他描述刚才他在阴问所看到的现象,根据他的描述形成生死观。

  这些巫术为彝族生死观的形成提供了一些依据,尤其是“造死”巫术,为世人描绘了神奇的阴间世界,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生死观。彝族人认为在世间没有穿耳的人,死后到阴间便失明。因此,婴儿生下来几天,长辈便给穿耳;在世间有偷鸡、偷猫、偷狗行为的人,或父女、母子、姊妹及同姓家族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的人,身患麻风病的人及断子绝孙的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时,不能在先辈的行列中入伍,永远被阴间的祖先们拒之门外,成为无家可归的漂泊者。因此,最忌偷鸡、偷猫、偷狗,把偷这三类动物的人看成是最可耻的人,最忌父女、母子、同姓家族内男女发生性行为,如果发现,其亲戚家支将勒令二人自杀。最忌同患麻风病历史的人打亲家,最蔑视断子绝孙的人,致使“断根人”这一词语成为侮辱人格程度最深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续了重男轻女的思想。死时丧服多的人,在阴间就不必为制服而忧虑,必然要清闲些。死时尸体含金带银去的人,在阴间就会成为贵人,因而在老年人断气之时,总是在老人的嘴里投入一粒纯金或白银(除穷人外)。带牛而去的灵魂到阴间就可多开垦荒地,增加土地,增加收入,因而给老年人办丧事时总是喜欢杀牛,为他在阴间开垦荒地作准备。在世间打过父母的人,在阴间必将受人蔑视,因而彝族人十分孝敬父母。总之,以“造死”巫术和 “死变占卜”为基础,形成了彝族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以此形成了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行为标准、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

猜你喜欢

彝族彝文文献载体形制

  近现代流传于彝区的彝文文献载体形制主要有纸书、皮书、布书、岩书、瓦书、木牍、木刻、金石铭刻、印玺等。其中绝大部分为纸书,纸书包 更多

2017-06-05 17:35:28

彝族彝文文献的类别

  纵观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文文献,根据接触的资料与现存可见书目,按其包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类别。  一、宗教类  为彝族 更多

2017-06-05 17:35:28

重要彝族彝文文献书目

  一、古代彝族六祖史  彝族历史书。内容记述了混沌中产生了宇宙万物,万物进化中诞生了人类,人类社会首先经历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 更多

2017-06-05 17:35:28

彝族古代有影响的历史名人

  济火,也称济济火、火济,尊称将军,汉代牂牁人,为南中罗甸彝族默部君长勿阿纳第六世孙,系水西(黔西) 安氏、芒部(镇雄) 陇氏彝族土 更多

2017-06-05 17:35:28

彝族近现代有影响的历史名人

  鲁大宗(1847~1922年),字森亭。云南禄劝人,清代举人,长期隐居山乡过田园生活,以田园诗人著称于彝乡。著有诗集《听涛轩诗钞》(木刻 更多

2017-06-05 17:35:28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6-05 17:35:28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6-05 17:35:28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6-05 17:35:28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6-05 17:35:28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6-05 17:35:28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