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饮食习俗

时间:2017-05-22 11:21: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畲族是个山居农耕民族,深居大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以农耕为业,兼营狩猎、采集的独特的生产方式,在畲族的饮食习俗打上了深深地烙印,体现了浓厚的山区饮食特色。

  一、畲族的主食

  畲族的主食主要有番薯、大米、糯米等,但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各种主食在畲族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

  番薯是山区畲民的传统主食。从明代开始,畲族地区就已利用山间旱地,广种番薯,并将它作为日常的主食。番薯可生吃,可烤熟了吃,但更多的是将它蒸熟或煮熟了吃。在畲族地区,新鲜的番薯一般有两种煮法:一是单煮,直接把番薯(地瓜) 切成段,扔进锅中蒸熟或煮成地瓜汤;另一种则是将番薯切成块或丁,与大米一起混合,煮成地瓜饭或地瓜粥,这是物质缺乏的年代,山区畲民最喜爱的食物。

  由于生番薯不耐久存,畲民就把它加工成番薯米、番薯片(这两种通称 “生干”) 和番薯干(也叫“熟干”) 进行保存。番薯米、番薯片的加工方法是把秋收的番薯用水洗净,再刨成丝或切成片,晾晒成干即可。因切好的番薯片多呈圆形,酷似铜钱,所以也被称作“番薯钱”。20世纪80年代以前,番薯米、番薯片是山区畲民最常见的主食,闽东畲谣说“番薯丝吃到老”,可见番薯在畲民饮食中的重要性。“熟干”是畲民男女老少都喜爱的零食,制作原料多是不方便晒“生干”的“番薯脚” (手指大小的小地瓜)。民间的做法是先将这些“番薯脚”洗净,放太阳底下暴晒一两天以提高其糖分,待其略显发软后,即可倒入锅中蒸笼蒸熟,蒸熟后再到室外晾晒风干,就形成了深褐色或褐黑色的熟干。熟干无需加糖,味道却十分甜美,如能多蒸、晒几次,则甜度更高。熟干是畲家男女放牛、砍柴、割草、下地时常备的点心零食,小孩上学时,也多带熟干充饥。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畲民还食用自家耕种的旱稻。这种被称作“畲禾”的旱稻“种于山,不水而熟”①,但产量极低,多用于年节和招待客人。畲民也经营水田,但或因土地贫瘠,产量有限;或因所耕为租种之田,交租之后所剩无几。因此,稻米一直无法成为主食。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大米才成了畲家人的主粮,番薯逐渐成为副食和动物饲料。

  传统的稻谷加工方法有二:一是用土砻(一种用竹篾、竹片、黄土等做成、形似石磨的传统碾米工具) 砻谷。稻谷经土砻破壳后,用竹筛去粗壳,再用风车(一种手工风力分选工具) 分选,即可得到糙米。二是舂米。也要经过舂壳、筛糠、簸壳几道工序。相较之下,土砻的效率要高得多,半天可加工稻谷两三百斤,但米质较粗糙。

  除了番薯、大米外,适宜山坡、溪谷种植的土豆、芋头、红薯等,也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山区畲民一年中某段时期的主粮。畲民极少把土豆、芋头、红薯当菜吃,而是把土豆、芋头整个或切成两半放入锅中蒸煮,讲究的人家则加姜丝用猪油热锅翻炒,再加水焖熟。焖熟的土豆、芋头、红薯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

  熟干

  畲族最有特色的传统主食是薯丝米饭,有稀饭、焖饭和蒸饭三种。稀饭、焖饭都是将大米、番薯丝混合在一起煮熟、焖熟即可;蒸饭则是将大米、薯丝煮至七八成熟时,用笊篱捞起,沥干米汤,倒进饭甑蒸熟。过去畲家多一甑煮三饭,以白米饭待客,薯丝米饭供老人、小孩吃,青壮年则吃纯番薯丝。如今,尽管“米不够,番薯丝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吃大米饭已不成问题,但畲族人民仍对薯丝米饭情有独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到薯丝米饭的影子。

  二、畲族的副食

  山是畲族的饮食之源,畲家副食品多取之于山。诸如蘑菇、竹笋、山药、山野菜等,都是畲家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农闲时节畲族男子多爱上山打猎,寻觅野味以改善生活,猎物主要有野猪、黄羊、野兔等。畲族狩猎至今仍保留有“互惠”的分配习俗,除头、兽皮和内脏归第一个击中猎物的猎手外,剩下的猎物一律平均分配,而不论其是否开枪击中猎物。

  畲民还常年自种蔬菜、瓜豆佐餐,蔬菜主要有芥菜、白菜、卷心菜、萝卜、水芹、茄子等,瓜豆类有南瓜、葫瓜、苦瓜、冬瓜、“早豆” (即豇豆)、“金豆” (即豆角,因当地豆角的豆子多呈金黄色,故名) 等,与当地汉人差别不大。平时水田劳作,则可捡田螺、泥鳅、鳝鱼等做佐餐之物。

  盐腌食品是畲家的当家菜。畲民把芥菜加盐腌藏在大缸里,经月即成 “糟菜”;芥菜叶柄切细加盐,腌藏在陶缸内,即成“菜心”;萝卜加盐腌藏在大缸中,即成“咸萝卜”;萝卜条经晾晒后加盐揉进陶罐,即成“咸萝卜结” 等。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畲家一日三餐都佐以咸菜、咸鱼(山区只有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吃上咸鱼)。畲家娃上学住校,也都带着咸菜就餐,因此闽西畲族民谚说:“读书读太多,一身都是腌菜臊”,就是畲家娃艰苦的读书生活的真实写照。

  畲族山区盛产大豆,畲家经常以豆做菜,制作豆酱、豆豉、“豆腐儿”。浙南、闽东一带的畲民,几乎家家有小型石磨,自磨自制“豆腐儿”。畲家的 “豆腐儿”略带甜味,配以辣椒调味,香辣可口。

  乌米饭是畲族独具特色的节日食品,在传统节日三月三食用。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并有油光,香软可口,有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之功效。做法是:将乌稔树叶置于石臼中捣烂,然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放进锅中熬出紫黑色的汤汁。再将精选的糯米倒入汤汁中浸泡,数小时后捞起,放入木甑蒸熟即成。蒸熟的乌米饭置于通风、阴凉处,可数日不坏。食用时以猪油炒热,味道更美。

  畲民主食多杂粮。为了改善饮食结构,他们对各种杂粮进行加工,做出许多种花样新鲜的副食品,如“角粉”(即粉条、粉皮)、芋泥糕等。角粉多以“番薯粉”制作,也有用蕉芋粉制作的。不少畲民有将刨好的番薯丝用水淘洗后再晾晒的习惯,淘洗薯丝的浊水经过沉淀,即可得雪白的“番薯粉”。但较大量的番薯粉则一般是用“漏钵” (一种形似漏斗,内壁粗糙的陶制手工研磨器) 把番薯磨碎,再用纱袋过滤,经沉淀而得。“角粉”的制作方法是:在平底的盆、盘中倒入薄薄的一层水溶番薯粉浆,放入锅中蒸熟,取出撕下即成一张褐色的粉皮。过去小孩也喜欢将热粉皮卷着蔬菜或酸菜吃。将粉皮挂在竹竿上晾晒,待其稍凉稍干后取下,切成细条晒干,即成“角粉”。食用时,将“角粉”以热水泡软,加入蔬菜、酸菜、肉末和其他调味品,或煮或炒,风味绝佳。

  味道鲜美、筋道十足的“芋泥糕”也是畲民爱吃的食品。其做法是:先将芋头煮熟,捣成泥状后加入适量的番薯粉和盐和均,然后再根据炒、煮、蒸的不同要求进行加工。炒的芋泥糕是将和好的芋泥搓成长条状,蒸熟,用时切片,加入配料,以热油煎炒即可。煮的芋泥糕则是将芋泥捏成梭子形的面鱼状或汤圆状,煮时加入芹菜、香菇、虾米、瘦肉等配料。

  三、畲族的饮料

  畲族向有饮茶的习俗,茶是畲家的主要饮料。在畲族聚居的浙江敕木山,闽北武夷山,闽东北太姥山、白云山,闽西的玳瑁山,粤东的凤凰山,都是盛产名茶的地方。各地畲民大都喝自制绿茶,并以大碗饮用。闽东一带的畲族在逢年过节或办红白喜事时,还将捣碎的冰糖加入茶中,谓之 “糖茶”。

  茶饮在畲族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畲家议事闲聊都离不开茶,正所谓“谈天泡牙,腌菜送茶”。亲友上门,以茶相待。在闽东,以茶待客还有个规矩,即一般要喝两道茶或三道茶。当地畲家俗话说:“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肚。”认为一道茶是无情茶,一定要喝两道才能走开。闽西一带的畲族,宴请在红白喜事时送过礼的女性亲友不叫请客或请酒,而叫“请吃茶”,意为“酒水淡薄,吃茶而已”,茶成了酒宴的代名词。

  闽、粤一带许多地方的畲族还有喝擂茶的习俗。制作擂茶时,一般都是用自家产的上好茶叶,按一定比例加入炒米、花生、芝麻等,放进陶制擂钵,用粗茶枝做成的圆头擂棒,加少许的水,细细地研碎,磨成泥状,然后倒进茶钵里加糖冲泡而成。冲泡后放置片刻,使之沉淀,即可饮用。据说擂茶具有提神舒气、祛风散热、养胃健脾等功效,长期饮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除了喝茗茶,闽西畲族还有喝凉茶、“百样茶”解暑的习惯。凉茶的原料多为清凉解毒的中草药,如鱼腥草、夏枯草、过地蜈蚣、水边的栀子根等,一般在进山、下地干活的过程中采集;“百样茶”则只能在农历五月初五上午采集,俗谓这天上午百草无毒,都是祛病强身的良药,但午后却有鬼神出没,不仅不能采集,甚至连晾晒都是危险的。因此,每年端午,各家姑娘媳妇都起大早进山采“百样茶”,以赶在午前晾晒,午后则要收起。“百样茶” 的原料种类远远超过平时采集的凉茶,理论上可以说“百无禁忌”,但实际上还是有所选择的。每到夏天,畲族家家都备有成桶的凉茶,人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又渴又累之后,喝上一碗甘甜而略带草药味的凉茶,顿感通体舒畅,精神倍增。

  畲民爱饮酒,每逢喜庆佳节、红白喜事、生小孩、盖房等,往往都要宴请宾客,畲谚云:“无灰莫包麦,无酒莫请客。”宴请客人时菜肴的丰盛与否倒在其次,没有好酒是万万不行的,而且要让客人尽兴,否则主人会觉得脸上无光。

  畲族喝酒多喝自酿的水酒。酿造水酒以糯米为原料,其方法是:将糯米以清水淘洗后浸泡发胀,倒入木甑蒸熟,即成“酒饭”。把“酒饭”倒在簸箕中摊开,稍凉后撒入酒曲,搅拌均匀后倒入敞口的酒缸,做成“酒窝”,以簸箕覆于缸口,再盖上干净的棉袄、棉被等物(夏天则不必) 保暖。经过约一个“对时” (24小时) 的发酵,“酒饭”即成“酒娘”,这时可将“酒窝” 打散,加水(以凉开水为佳) 浸泡至两个“对时”,滤除酒糟,即得水酒。此时的水酒虽能饮用,但酒汁较为浑浊,畲家一般采用将浊酒用酒镦镦开或将整坛浊酒用稻米糠、秕谷、稻草、木屑等烘焙后加以沉淀的方法制取清酒,这叫“割脚”。“割脚”之后的水酒清亮醒目,醇香浓郁,味甜可口,或红似玛瑙,或色如黄金,温润可人。品着这样的美酒,不禁让人酒量大增。

  除了水酒,畲族自酿的还有“麦酒”和“番薯烧”。以小麦酿制的“麦酒”,淡而寡味,多为自饮;用番薯酿制的“番薯烧”则酒味醇香浓烈,曾是畲家的当家酒。

  四、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

  畲族饮食一日三餐,与当地汉人无异。但因畲民多从事农业劳动,而一年之中农事的松紧相差极大,故畲民的饮食也多无定时。农忙时节,为抢农时,畲民多迟睡早起,上午八九点钟吃早饭是常事,晚饭则更可迟至十至十一点。农闲时节,则早睡早起,饮食相对准时。年节时晚饭则一般吃得较早,特别是大年三十,多在午饭后即准备晚餐,许多畲民在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吃晚饭,闽西畲族有句俗话:“年三十晚赶饱”,说的就是这一习俗。

  畲族素有敬老爱幼的传统。日常有可口饭菜,都要先为老人小孩留一份。

  在畲家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父母为年幼的子女夹菜、幼辈为长辈夹菜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一种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畲民向来重敬祖祭神。不少畲族地区至今仍有早、晚餐前先向祖神敬香献饭的习俗。在酒宴上,当主人倒酒之后,也要先侧身将酒洒一些到地上,敬过天地,才能举杯同饮。否则会冲犯神灵,容易喝得不省人事,俗谓“犯酒煞”。逢年过节,要将最好的吃食敬献祖先,然后才能享用。

  畲家的食物不算丰富,但畲民的待客之道,却让人称赞。畲谚:“千差万差,来人不差。”又云“来者都是客”,不管你因何种原因来到畲家,都会受到上宾般的礼遇。三道茶之后,畲家人总是置办最好的食物请你入座,酒则是待客的必备品。安徽宁国畲族在招待客人时,菜肴必是双数,畲家认为 “好事成双”。

  在畲族山区,饮食上的“互惠”是一种传统的习惯,所谓“有食大家尝”。平时,猎获一只野兽,买回一块肉,或杀一只家禽、家畜,煮熟后老幼主客无别,多则多分,少则少分,人均一份。这种“互惠”的生活习惯,对畲族村寨融洽、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统上,畲家生活燃料主要有木柴、树叶、“火草” (以铁芒箕为主) 等,现在不少地方已用上了煤炭、液化气,不仅减轻了广大畲民的劳动强度,也对畲族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畲族的炊具和餐饮用具则与当地汉人无异。

猜你喜欢

回族饮食习俗

  饮食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又因其丰富的历史沉积和文化内涵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狭义上大众所说的清真饮食通常是指回 更多

2017-05-22 11:21:00

彝族饮食习俗文化

  千里彝山,胜境天成。独具魅力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是彝族人民世居的地区。彝族人民凭借这里的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资 更多

2017-05-22 11:21:00

畲族清以前重要文献

  清代以前,有关畲族的记载主要散见于部分正史、相关地方志和少量的私人著述中,专门记述畲族的文献是凤毛麟角。  一、《漳州谕畲》  更多

2017-05-22 11:21:00

畲族民国时期重要文献

  民国时期除了方志,还出现了一些早期的民族志调查资料。虽然数量不多,而且多局限于局部地方的调查,但这是对畲族社会进行有组织的社会 更多

2017-05-22 11:21:00

畲族当代重要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落实少数民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一批关于畲族经 更多

2017-05-22 11:21:00

钱壮飞简历生平经历 钱壮飞是怎样牺牲的

  钱壮飞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情报工作人员。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进了国民党的最高特务机关,担任特 更多

2017-05-22 11:21:00

阎红彦将军简介 阎红彦生平经历及后代子女

  阎红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他一九二五年入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陕甘游 更多

2017-05-22 11:21:00

【灯笼的起源来历与寓意介绍】灯笼的种类名

  兴于民间的灯彩工艺,人们一般称之为花灯或灯笼,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  灯彩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古籍上说, 更多

2017-05-22 11:21:00

冒号的正确用法及举例 冒号的作用介绍

  句中点号的一种,形式为:,写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的停顿,并有提示、总括作用。冒 更多

2017-05-22 11:21:00

【印度的重要节日有哪些】印度节日、纪念日

  共和国日  1月26日(1950年)公元前4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国家。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侵入。1849年,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全境。1947年6月 更多

2017-05-22 11:21:00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