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在敌后战场
1936年10月下旬,何长工进入延安红大学习(后改成抗大)。1937年8月,在第二期结业。10月,他奉命调任两延河防司令员。1938年2月,延长、延川、宜川等县残废医院有200多名伤员的代表到司令部找何长工,他们表示不愿继续留在医院,要求回南方老家去,声称要上延安“请愿”。何长工心想,上延安“请愿”可不是件寻常的事情,于是,他一面作说服劝阻的工作,一面打电话向八路军负责后方工作的杨立三报告,后又打电话给毛主席。主席问:“怎么处理的?”何长工说:“安排他们住下了。准备把他们的生活搞好一点,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再说。”主席问:“你发火批评人家没有?”何长工回答:“没有批评他们,我作了自我批评,是我们工作没做好。”毛主席说:“没有责备他们就好。这些同志大部分是长征过来的,流过血,对革命有贡献,现在残废了,没有向党伸手要什么,就是要求我们改进工作,要求回老家去也是合理的。是些好同志!”毛主席要何长工转告伤员同志们:就说毛泽东和中央领导的窑洞已经腾出来了,欢迎他们到延安来住,整整我们的官僚主义。过了几天,毛主席又请何长工到延安去,详细询问了残废医院和伤员的情况。毛主席说:“不能再叫残废医院了,这个名称对伤员人格不尊重,任何人到那里去,都会对这个名词反感。我和富春同志议了一下,准备把残废医院改成荣誉军人教导院,你就做总院院长,再给你派个政委和卫生部长,河防司令部另派人去工作。”毛主席又说:“我们还要召集伤员代表和卫生部一起开个教导院工作会议,伤员们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好的办法都拿来。”何长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搞了一个筹建荣军教导院的方案,毛主席看后回了一封信:
长工同志:
你提出的办法,原则上我完全同意,请会同王群同志切实办一办,一定要力改过去错误方针,积极的当作训练干部去办好。名称拟改为教导院,废止称残废院。你为院长兼政治科长,王群为政委兼供给科长,另找一专门的卫生科长,就是你们三个人负总院责任,靠近军委留守处找一二间(房)子办起事来。不日起始的教导院工作会议好好的开一开,由你主持,王群辅之,我可以来讲一次话。先找富春、滕、肖、谭、莫(即李春富、滕代远、萧劲光、谭政、莫文骅。)一商开会要点,即将你拟的东西先行讨论一番。
乘此次开会,彻底的把各院全部情形调查清楚
毛泽东
二月二十五日[1]
1938年2月底,在延安召开了教导院工作会议,到会的有60多人,其中伤员代表和医护人员代表各占一半。李富春、滕代远等和八路军总部、供给部、卫生部的有关领导都参加了会议。何长工主持会议,毛泽东到会并讲了话。最后,他说,有的同志要求回南方老家,这个问题请周副主席同国民党交涉,人身安全有保证才能送你们回家去。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使与会代表深受感动。
会后,何长工和王群、卫生科长孙仪之共同筹划,在延安城西南的军委留守处旁边找一排窑洞办起了荣军教导院。
1938年12月5日,何长工被调任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校长。副校长周纯全,教育长韦国清。校址在晋东南长治、潞城、屯留之间的故县村、岗上一带。1939年2月初,开始招收第五期学员,这期学员3239人。课程设政治课和军事课:政治课基本与延安相同;军事课设步兵战术、游击战术、射击、兵器、爆破、筑城、地形、防化、军队卫生和《步兵操典》等。学校坚持边学习,边生产,边抗战。为了保障供给,减轻人民的负担,何长工动员和组织学员养猪、种菜,自己运煤等。1939年7月,日军出动五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实行大“扫荡”。一分校奉总部命令,迁到太行山之巅的平顺、陵川、林县一带,配合太南地委和以黄克诚为书记的太南军政委员会,坚持太行山区抗日斗争。一分校对外番号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直属第三纵队,积极开展对高树勋、孙殿英部的统战工作,配合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和独立游击支队讨伐土匪,掩护“河北民军”。第四团起义后来陵川附近休整。此外,学校还抽调学员组成了五个工作团,深入太行山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抗日自卫队,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协同主力兵团巩固根据地。1939年9、10月间,第五期学员毕业,第六期学员已到校1000多名。这年冬天,何长工接到总校命令,总校拟从延安迁到太行山区,一分校由太行山区迁往山东,命何长工率一个留守大队迎接总校。
总校原计划直接向晋东南进发,由于汾河涨水,不能通过,因此,决定向敌人重重封锁的晋察冀进军。1940年2月,总校到达山西武乡县蟠龙镇,何长工遵照军委命令带领一分校留下的1000多名新学员到武乡同总校会合。中央军委任命何长工为抗大总校教育长。1942年5月,日军在华北以抗大总校驻地浆水镇为目标,进行大“扫荡”。抗大在同优势敌人两个多月的转战中,边战斗边学习,粉碎了敌人“剿灭”总校计划,捷报传到党中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十分高兴,专门发来了祝贺电。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干部,党中央决定抗大重返陕北,命令何长工负责把所有学员安全带回。全体教职员工,听说要回陕北,回到党中央和毛泽东身边,无比兴奋,许多学员穿上了节日的新装。1943年1月24日,何长工率领抗大全体教职员工,从邢台出发,在地方武装和群众的掩护下,胜利地通过了白晋路和同蒲路两条封锁线,历时40余天,于3月初到达绥德。何长工将总校经难历险平安返回陕北的情况写了报告,并亲自去延安汇报。
1943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何长工为抗大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成果,壮大人民革命力量,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发出指示,明确规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因此,中央决定将抗大迁往东北。一天,毛泽东找何长工谈话,他说:“中央决定开往东北办学校,培养当地人才,由你当副校长代理校长。军政大学的名字不要改,只改前二字即可,叫‘东北军政大学’。”1945年10月12日,何长工率抗大直辖一、二、四大队和校直属队共四千多人,自绥德出发迁往东北。他们横跨陕、晋、绥、察、热、辽六个省区,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和战斗,于1946年2月胜利地到达吉林的通化。林彪任校长兼政委,何长工任副校长、代校长,吴慨之任副政委,学校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分派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加强地方工作;第二,接受东北知识青年,培养干部,同时派出大批干部创办了4个分校。4月26日,八路军占领长春,军大即奉命迁移至长春,接受12个新兵团的工作。此时,军大与抗大一分校已合并组成一、二、三大队,并成立长春军区,何长工为军区司令员。5月,国民党军占领长春。5月末,军大迁至北安。7月1日,军大在北安城东大广场举行了第九期开学典礼。军大根据东北局的指示,还派出骨干建立了航空学校、工兵学校、坦克学校和三个医科大学等。
1947年上半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军工部。10月,罗荣桓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东北首次军工会议,确定了在东北军工的统一领导,会上正式宣布何长工任军工部部长,不久又兼任军械部部长。军工部是管军火生产的,军械部是管武器弹药及其分配的,都是战场保障工作,因此,他的担子很重。何长工到任后,一大堆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主要是组织分散,没有统一领导;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生产方式落后;产品规格不统一,不标准,产量低,质量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原材料缺乏;职工生活也有许多困难等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何长工跑遍了各军工点,找军工干部和厂长谈话,同大家研究如何把军工生产搞上去的办法。他首先抓了组织统一工作,至1948年春,实现了东北军工的统一领导。接着,抓集中机器、器材、人员和统一计划分工工作,到1948年6月底,东北军工部共有大小工厂55个,全部人员至7月底止共20735人,其中干部(含技校干部)2500余人,工人11000人。为了解决军工的技术力量薄弱环节,何长工在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认真分析,动员和教育尚未遣返的日本侨民中的技术工人参加军工生产,同时办了一些技术学校,培养技术人才。为解决原料问题,何长工专门组织了“挖窑队”,从日本地下军用库中挖出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此外,何长工还通过与苏联代表谈判,把苏军当时存在满洲里待运的缴获日本关东军的大批武器争取过来,解决了相当大困难。1948年12月,军工部在《东北军区军工部军工工作报告提纲》中曾这样说:“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原材料供给,东北材料虽然比其他地区多,但基本上是用过去敌人剩余的东西。”为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军工部专门召开了“炮弹会议”,研究如何提高炮弹质量,增加产量与统一规格标准的问题。通过群策群力,组织技术攻关,产品质量的难题很快就被攻克了。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后,何长工奉命指挥整个战役的运输队。他既管军工生产,又管运输,整个战役期间,何长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几天几夜不合眼,眼熬红了,人消瘦了。当时,国民党空军空袭很严重,他们有几个轰炸队专炸解放军的运输队,给运输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一天,罗荣桓把何长工和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的司令员黄克诚、副司令员钟赤兵找去,专门研究如何把武器弹药、冬装和几百辆汽车用的油料军需品,及时、安全运到前线的问题。罗荣桓说:“一定要准时送到战地,保证供给,时间就是胜利。”他还要何长工负责把15辆日军坦克修好送往前线。何长工想,东北冬天白雪覆盖,如果我们的运输队用白色伪装起来,敌机不就看不清了吗?于是,何长工下令,运输物资的车辆一律用白布蒙上,马匹也穿上“白衫”。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何长工负责修复的15辆日本坦克也按时开到锦州前线参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惊呼:“这个仗有苏军参加,我没法打了!”因为解放军原来没有坦克,所以当坦克出现在锦州街上时,大出敌军所料,误以为是苏军的坦克参战了。
沈阳解放不久,军工部由哈尔滨迁往沈阳。何长工抽调大批军工干部,先后接管了国民党的沈阳第一、第二、第三兵工厂,汽车总厂和分工厂,以及辽阳炸药厂和抚顺的军火厂等。经过复杂、细致的工作,很快恢复了生产。
猜你喜欢
-
革命家张闻天简历简介资料生平经历 张闻天
农家学子 1900年8月30日,张闻天诞生于江苏省南汇县六团乡张家宅(今属上海市川沙县)一个家境富裕的农民家庭。取《诗经》中鹤鸣于九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革命家刘子厚简历资料生平经历 为建设有中
一 刘子厚,原名刘文忠,化名马致远,1909年12月27日(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任县刘屯一个农民家庭。这里位于河北省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革命家王首道简历资料生平经历 王首道与王
一 王首道,原名王芳林,又名王一分、王守道,1906年5月(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区上洪乡蟹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革命家谭平山简介简历生平故事事迹 谭平山
一 谭平山,1886年9月28日出生于广东省高明县明城新坊一个裁缝家庭,乳名彦祥,曾用名谭鸣谦、谭聘三等。他十岁开始在明城读私塾。1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无产阶级革命家罗登贤简介生平故事 迎着白
在斗争中成长 罗登贤原名罗举,亲友叫他阿举,在香港、广东工作时化名光生,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期间化名达平,党内报告中也称光生,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邓稼先简介资料生平经历事迹 邓稼先的子女
邓稼先,杰出的物理学家、核科学家,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和理论物理等多方面广有建树,是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李克农简历生平经历故事 李克农的子女后代
李克农,民主革命时期长期主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情报工作,是中共和人民军队情报、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在隐蔽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黄炎培简介生平经历 黄炎培的后代子女
兴亡梦觉惊风采 黄炎培,号任之,1878年10月1日 (夏历九月初六)出生于上海沙县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黄叔才初在家设塾授徒,后外出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罗炳辉将军简历生平经历 罗炳辉的后代子女
(一) 罗炳辉,原名罗德富,自字宿星,1897年1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冬月二十九日) 诞生在云南省今彝良县大河乡阿都村偏坡寨一汉族 更多
2017-11-02 17:38:23
-
吕正操简历生平经历 吕正操的子女后代
吕正操,早年加入东北军,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率部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开创 更多
2017-11-02 17: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