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长建乡长建里人。他是南宋的最后一个丞相,他坚持抗元,失败后背驮南宋的小皇帝投海自杀,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抗元不屈的文天祥、张世杰被并称为“南宋三杰”。
嘉熙二年(1238),当陆秀夫3岁时,他的父亲陆芳春为躲避元兵的侵扰,携全家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童年时期,陆秀夫跟随当地有名的学者二孟先生求学。他读书刻苦勤奋,进步很快,在100多个学生中出类拔萃。二孟先生曾指着陆秀夫说: “这是一个有出息的不平常的孩子。”由于陆秀夫学有根柢,所以他在15岁时能考中乡试,18岁又中省试。
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中,殿试最重要。殿试中选,才能做官。镇江南郊有座鹤林寺,风景清幽,很适宜于学习,为了应付殿试,陆秀夫就来到这座寺院寄读。他在一首题为《鹤林寺》五律中写道:
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
窗前多古木,床上半残编。
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秫田。
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前贤。
可见陆秀夫在鹤林寺读书夜以继日,十分刻苦。他在读书之暇,还要帮助寺僧放牧、耕田。这种清苦生活,对培养陆秀夫成长是有益的。
宝祐四年(1256)19岁的陆秀夫应殿试选,考中进士。与他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文天祥、谢枋得。
开庆元年(1259),抗元名将李庭芝为两淮制置安抚使坐镇扬州,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距离很近。当他听说陆秀夫很有才华后,就聘用陆秀夫为幕僚。陆秀夫办事干练,有条不紊,凡分配给他的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但他不愿卖弄自己,每当朋僚宴集,都沉静寡言,不随人俯仰。李庭芝知人善任,对陆秀夫的优点都看在眼里,所以对他十分信任。后李庭芝虽改官迁徙,也不愿叫陆秀夫离开自己,并接连升迁,让他参预机密,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1274),李庭芝制置淮东,又返回扬州坐镇,升陆秀夫为参议官,成为李庭芝幕府中的核心人物。
这时,北方的元朝已灭夏并金,又攻陷了南方的成都、襄樊,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德祐元年(127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元军一路攻入江、浙腹地,逼近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一路进围江北重镇扬州。南宋的中央官和地方官大多纷纷逃跑,或献城保命,坚持抗元的只是极少数。李庭芝幕府中的僚属也越来越少,各奔东西,只留下陆秀夫几个人,决心与元军抗战到底。在这关键时刻,李庭芝更认识到陆秀夫是个栋梁之材,就把他推荐到南宋中央,希望他能发挥更大作用,支撑大局。
陆秀夫到达临安后,先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兼起居舍人,直至礼部侍郎。德祐二年(1276)正月,南宋派陆秀夫同兵部侍郎吕师孟等,往逼近临安的元军大营议和。元军这时已胜利在握,当然不愿进行和谈,陆秀夫等只能空手返回。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军攻陷临安,俘南宋少帝赵㬎,旋被押赴大都(今北京)。临安陷落后,赵㬎的哥哥益王昰、弟弟广王昺逃到温州,陆秀夫与大臣苏刘义追赶二王至温州,又派人召唤大臣陈宜中和大将张世杰来温州聚会。由于元军进逼,他们拥二王进入福建。德祐二年五月,陆秀夫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史称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赵昰的弟弟广王赵昺被改封为卫王。以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实际上总揽朝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 陆秀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文天祥也来到福州,被任命为枢密使同都督。他们组织、指挥闽、浙、赣、粤等地的抗元力量继续与元军进行斗争。由于陆秀夫熟悉军务,所以许多军务大事陈宜中都要与陆秀夫商量。赵昰即位后半年多一点时间,元军又打到福建,进逼福州。时福建沿海的抗元武装,尚有正规军17万人、民兵30万人,但因指挥失宜,却抵挡不住元军的进攻。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用海船把小皇帝赵昰、卫王赵昺以及杨太妃先迁移到泉州,又迁到惠州甲子门(今广东陆丰东南海滨)。景炎二年(1277)九月,赵昰又逃到广州浅湾,幸赖文天祥、张世杰等奋力拼战,抵抗元军,才使这个小王朝能维持一两年时间。陆秀夫因与陈宜中意见不和,曾被陈宜中免官。由于张世杰对陈宜中的霸道行为严厉批评,陆秀夫才被召还朝复职。赵昰即位时才虚岁9岁,不能处理政事,由杨太妃垂帘听政。因时局艰险,朝不保夕,杨太妃当然摆不起威风来,她向群臣说话时常自称为“奴”,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一般妇女。但尽管这个小朝廷缺乏权威,每朝会时,陆秀夫必正笏而立,表情严肃。很明显,陆秀夫想通过自己的表率行动来重振朝纲,实现重新统一。但时局还是越来越坏了。在元军追击下,陆秀夫等拥护赵昰先是由浅湾逃到井澳(今广东中山南200里海中)又逃到砜州 (今广东雷州湾外东海岛东南海中)。景炎三年(1278)四月,赵昰因受惊病死,群臣多欲散去,在这危急时刻,陆秀夫仍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他说: “我们现在有许多官员,有政府机构,还有数万军队,还能够进行斗争,怎能轻易解散。”于是和群臣共立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年号为祥兴。时陈宜中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不还,文天祥在海丰一带转战,故以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秉朝政。
在广东新会县南80里大海中有座厓山,与奇石山相对立,为潮汐出入之处,位置十分险要。张世杰、陆秀夫以此为根据地,把赵昺和政府机构迁到厓山。张世杰主要负责指挥作战,陆秀夫除筹办军务外,还负责处理政事。他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间,军屋3千间,正殿曰“慈元”,供杨太妃居住,又召集工匠造舟楫,制器仗。这时政府官员和兵民尚有 20多万人,大多住在船上。政府下达的文件,都由陆秀夫制作。赵昺年幼,正是学习时期,陆秀夫每天还要书写《大学章句》,给皇帝讲解。
祥兴元年(1278)十月,元将张弘范、李恒率军进入广东镇压抗元势力。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祥兴二年(1279)正月,张弘范率水师至厓山,张世杰把一千多艘大船连结起来,陆秀夫等护卫小皇帝赵昺都在船上,与元军进行决战。张世杰派兵断元军汲路,又派兵夜袭,均未奏效。张弘范对张世杰、陆秀夫采用火攻,张世杰把战舰都涂上胶泥,并缚长木以拒火,元军也未得手。张弘范再三派人劝张世杰、陆秀夫等投降,都遭到坚决拒绝。但因元军以舟师占据海口,断绝张世杰兵舰上的淡水供应,宋军10多天都饮海水,呕泄不止,士兵大困。二月,元军发动突袭,宋兵大乱,溃不成军,死者无数。时风雨交加,又当日暮,昏雾四塞,咫尺不能相辨。陆秀夫知大势已去,他先驱妻、子投海,然后对赵昺说: “国事至此,我们应当以身殉国,不能再受元军的污辱!”于是就背着赵昺投海自杀,秀夫时年44岁。几天后,张世杰也堕水溺死,南宋至此灭亡。
陆秀夫坚持抗元、以身殉国的事迹,一直受到后人的景仰。张弘范灭宋后,自以为功劳很大,在厓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12个字。明朝弘治年间有一个御史徐瑁,叫人把这12个字削掉,另刻上“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9个大字。表达了人们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爱憎。在陆秀夫的家乡盐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陆秀夫,在明朝嘉靖十年(1531)就修了一座陆公祠,其中有陆秀夫的塑像,有许多名人所题匾联、诗词、碑刻。1984年,盐城人民政府对陆公祠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使之面貌一新,现已成为海内外人士瞻仰、游览的胜地。1958年,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游厓山时,曾写了一首七律,这首诗可供我们对陆秀夫评价的参考。诗云:
渔村奇石已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
往事海天何处问? 随潮上下只鸥知。
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
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
猜你喜欢
-
南宋丞相留正生平经历 留正是一个什么样的
一留正,字仲至,宋泉州永春(今属福建)人。六世祖留从效 在宋太祖朝中做事,为清远军节度使,后封为鄂国公。绍兴十 三年(1143)留正考中进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南宋丞相叶梦鼎生平经历 叶梦鼎是一个什么
叶梦鼎,字镇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少年时的叶梦鼎刻苦好学,曾从师于龙图阁郑霖、宗正少卿赵逢龙,打下了很深的文学基础。在他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南宋丞相丁大全生平经历 丁大全南宋著名奸
江面上,一艘小船缓缓驶过。船上坐着两个人。一个穿着官差服装,象是监押官; 另一个穿着讲究,却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船过藤州时,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南宋丞相吴潜生平经历 吴潜是个什么样的人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南宋宣州宁国(今 属安徽)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吴柔胜曾为宋秘阁修 撰。吴潜自幼受到严格的家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南宋丞相史嵩之生平经历 史嵩之是个什么样
史嵩之,字子由,一作子申,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 人。 史嵩之出身于官僚家庭,是权相史弥远的侄子。嘉定十三年(1220),史嵩之中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邓稼先简介资料生平经历事迹 邓稼先的子女
邓稼先,杰出的物理学家、核科学家,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和理论物理等多方面广有建树,是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李克农简历生平经历故事 李克农的子女后代
李克农,民主革命时期长期主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情报工作,是中共和人民军队情报、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在隐蔽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黄炎培简介生平经历 黄炎培的后代子女
兴亡梦觉惊风采 黄炎培,号任之,1878年10月1日 (夏历九月初六)出生于上海沙县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黄叔才初在家设塾授徒,后外出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罗炳辉将军简历生平经历 罗炳辉的后代子女
(一) 罗炳辉,原名罗德富,自字宿星,1897年1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冬月二十九日) 诞生在云南省今彝良县大河乡阿都村偏坡寨一汉族 更多
2017-05-16 15:01:00
-
吕正操简历生平经历 吕正操的子女后代
吕正操,早年加入东北军,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率部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开创 更多
2017-05-16 1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