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生平经历简介 叶剑英的子女后代 叶剑英的故事

时间:2017-02-26 14:54:00 来源:8794网 编辑:小霸气

  就学于云南讲武堂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叶剑英,于1897 年4月28日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父亲叶钻祥,一生以小商为业,兼做为南洋华侨捐钱送物的“水客”,为人耿直豪爽,乐于助人。母亲陈秀云,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还是设法送叶剑英入学读书。少年叶剑英热爱劳动,放学回家常和穷孩子们一起上山拾柴、割草。他用功读书,才学出众,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去“贴堂”。

  时值辛亥革命前夜,叶剑英受进步青年教师的影响,带头剪辫子。还在校长带领下,参加制止潮州清兵 (“潮勇”) 抢夺百姓财物的事件,锻炼了敢于反抗腐恶的性格。

  1912年秋,叶剑英从三堡学堂毕业,进入梅县务本中学读书。第二年,他和部分老师一起参加创建梅县私立东山中学。在这所新学校里,他发愤求学,博览群书,阅读了 《战国策》、《三国志》等大量历史书籍和古典文学作品。他常和同学们一起登上魁星楼,朗诵岳飞的 《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 ,吟诗作赋,述怀言志。在学校后山的“油岩”上,曾题写过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 “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①他连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领导学生自治会成立了国文研究社、数学研究社、理化研究社等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1915年,东山中学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叶剑英为《毕业同学录》撰写序言。他写道: “声华之友,以利相交,见利则争先,利尽交疏。道义之友,团结不懈,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他日东西异地,南北异途,显晦异时,荣枯异遇,回忆东山风雨,渺若江河……”②

  1916年春,叶剑英随父远涉重洋,到达马来西亚的怡堡,投靠先期出洋的几位伯父谋生。适逢云南督军唐继尧派代表赴南洋宣慰华侨,并招收一些华侨子弟回云南讲武堂免费就学。叶剑英报名考取,并于1917年夏回国,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 (即云南讲武堂)炮科学习。他关心时事,注重学习孙文学说。那时主办云南讲武堂的唐继尧,常到学校演讲所谓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不讲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叶剑英听了不以为然,当场问道:“请教督军,王阳明的学说,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有何异同?”唐继尧支吾其词。叶剑英在军事上,勤学苦练,进修炮兵课程,还练就一手精湛的劈刀技术。讲武堂有一名日本教官,常找人比试劈刀,目中无人。叶剑英决心挫败这个骄矜的日本人,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每天提前半小时起床,练习对劈。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之后,在一次比武中,终于战胜了这位日本教官。事后,这位教官将自己的指挥刀送给了叶剑英。

  追随孙中山,护卫孙中山

  1920年夏,叶剑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回到故乡广东,一心想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这时,孙中山巳被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所排挤,去了上海。叶剑英拒绝了桂系军长兼潮梅镇守史刘志陆的挽留,前往漳州,投奔孙中山组织的“援闽”粤军。1920年8月,他参加了粤军回粤、驱逐桂军陆荣廷、莫荣新之役。

  粤军占领广州后,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叶剑英在军政府副官处工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大总统(非常大总统) ,叶剑英为大总统随员,一起入桂,参与北伐的准备工作。

  1922年2月初,孙中山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陈炯明阻挠北伐。孙中山回师广东。叶剑英被任命为海军陆战队营长,随江防舰队护卫孙中山从桂林经梧州,东下广州。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军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化装脱险,前往驻长堤天字码头的江防司令部。叶剑英奉江防司令陈策之命,护卫孙中山登“宝璧”舰,又改乘“永丰”舰(后称“中山”舰) 前往黄埔。孙中山在“永丰”舰上,指挥“宝璧”、 “豫章”、“楚豫”、“广玉”等舰,由黄埔港出发,向广州市区附近的白鹅潭挺进,炮击叛军据点。战斗中,叶剑英所乘 “宝璧”舰中弹,情况危急。但他沉着勇敢地指挥士兵向叛军猛烈还击。各舰进驻白鹅潭后,遭到叛军鱼雷袭击。叶剑英冒着生命危险,忠贞不渝地保卫孙中山的安全。在孙中山蒙难50 多天的日子里,他自始至终亲率士兵巡逻,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直至孙中山于8月9日离开广州。在此期间,叶剑英与在广州的云南讲武堂华侨同学,通电声讨陈炯明的叛变行为。港澳和华侨各埠报纸纷纷登载、转载,在舆论上引起强烈反响。

  孙中山离粤后,叶剑英避居香港。1922年秋,他得知北伐军许崇智率部攻陷福州,立即前往投军。10月,孙中山电令入闽北伐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讨伐陈炯明。叶剑英被派往第八旅任参谋长,随同旅长张民达第二次入粤作战。攻克广州后,孙中山就任陆海军大元帅,组建大元帅大本营 (即大元帅府) 。1923 年8月,张民达、叶剑英率领第八旅,在孙中山的指挥下,攻打惠州,频繁战斗,屡立战功,在反攻泰美之役中重创敌军,受到孙中山的赞许。

  1924年初,中国革命迎来了春天。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原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张民达、叶剑英分别升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师长和参谋长。叶剑英应廖仲恺之邀,参加筹办黄埔军校。他参与了制订计划、编写教材、布置校舍、招考学生、聘请教职员工等项工作。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课。叶剑英被委任为教授部副主任,负责掌管军事学科的教授,并亲自讲授兵器学。由于他学识深厚,精于炮科学军事技术,勤奋工作,成为当时学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黄埔军校开学不久,叶剑英奉命返回二师,参加平定叛军林虎的战斗,取得胜利。不久,建国粤军第二师奉孙中山之命,成立一个独立营,设营于香洲 (原属中山县,现为珠海),配合黄埔军校培训下层军士。叶剑英被廖仲恺推荐,兼任该营营长。他热情地担负起新的任务,精心筹划,招募兵员,组织训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个营从无到有,发展到八个连队, 900余名士兵,政治军事素质大为长进。随后,独立营扩编为新编团,叶剑英兼任该团团长。他还时常到军校去讲课,奔走于广州、香洲之间,为培养国民革命的军事人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参加东征、北伐

  1924年冬,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之机,自封“救粤军总司令”,率部进犯广州。

  广州留守府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决定讨伐陈炯明,并于1925年2月1日,开始第一次东征。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的部队有粤、湘、滇、桂等省联军,主力是作为右翼军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在粤军第二师担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全力投入了东征作战。

  粤军第二师受命为东征先头部队,于1月底从广州沿广九路向淡水进发。张民达、叶剑英率全师官兵英勇奋战,连战皆捷,于2月10日进抵淡水城郊。

  叶剑英了解到,城内叛军熊略等部约4000人,企图固守待援。他实地勘察地形,发现淡水地势险要,并构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胜。他和张民达拟定了一个作战方案,赶到平湖右翼军司令部,商讨了粤军第二师协同黄埔学生军教导团攻打淡水的计划。2月13日,向淡水城发起攻击。张民达、叶剑英身先士卒,配合学生军勇猛攻城,于15日晨进占淡水。敌人猛烈反扑。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脱逃。蒋介石惊慌失措,下令撤退。这时,张民达、叶剑英仍坚守在城内,率警卫连反击,歼敌300余人,稳住了阵脚。

  叶剑英两次跑到北门,找教导一团团长何应钦通报敌情,商议共同迎击右翼来犯之敌。打退敌人反扑后,淡水战斗遂告胜利结束,使军威大振,为第一次东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攻克淡水后,张民达、叶剑英按照东征作战部署,率领第二师部队迅速向潮汕进军。在当地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乘敌喘息未定,连日衔尾猛追,于2月底攻克了海丰城。接着乘胜追歼残敌,直抵汕头,又进占兴宁、梅县地区。敌军逃离广东,窜入闽赣边界地区。第一次东征遂告胜利。

  粤军第二师攻占梅县后,叶剑英奉命兼任梅县县长。

  3月下旬,粤军和黄埔学生军陆续来到梅县,发动和组织工农革命运动。叶剑英亲自到东山中学、丙镇中学、学艺中学、宣传革命形势,宣读孙中山的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勉励同学们发奋读书,为中国革命献身。

  叶剑英在梅县执政期间,常深入社会底层,体察民情,革除官府弊端。县府有个办事员,协助叶剑英料理梅县日常政务。有一次,叶剑英到下面访问,乡亲们对他说,这个办事员挪用公款,准备盖房子。他回县后立即召集县府有关人员,讲明新政府人员要革除时弊、廉洁奉公的道理,并责成那个人马上将公款“端回来”。梅县王寿山庙里有个勾结官府欺压民众的和尚,听说县里来了革命县官,便派人送上三百块光洋行贿。叶剑英说: “金钱买不动我的心! ”悉数退回银元。接着,根据群众揭发的事实,将这个恶僧镇压了。他拒绝亲属求情“当差”; 清理了旧官府的一些错案,为民伸冤。有一次,他在街头发现有的士兵压低粮价买粮,便亲自带卖主到买粮的连队,按公平粮价,算还粮钱。这些事震动了梅县的父老乡亲,夸奖他是为民做事的“清官”。

  正当东征军进一步巩固胜利的关键时刻,张民达师长不幸落水遇难。叶剑英离开梅县前去治丧。1925年4月25日,一小撮隐藏在香洲新编团的反动分子趁机发动了反革命兵变,杀害了比较进步的27名军官士兵。兵变后,凶手潜逃澳门。叶剑英闻讯,立即赶到香洲,收殓烈士遗体,并将叛乱者十余人由澳门引渡香洲,就地正法。然后,火速返回第二师,率领部队参加平定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和桂军总司令刘震寰的叛乱。同年8月,营建烈士墓、“赍志亭”于香洲狮山之阳,并作《赍志亭碑记》,记述了香洲兵变以及平叛始末,揭露了反动派策划的阴谋。“赍志亭”竣工后,叶剑英联合各界600多人举行追悼大会,并书写了著名的诗篇《满江红·香洲烈士》: “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革命史,人湮没; 革命党,当流血。看欃枪满地,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①

  第一次东征后,广东大元帅府改组,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叶剑英仍担任新编团团长,同时兼任大本营暂编舰队副指挥官和两广盐务缉私处代办,负责稽查香洲一线的过往兵舰和商船。他克尽职责,廉洁奉公,所得盐税款全部交公,用作军费,分文不私取。

  1925年8月,廖仲恺不幸遇刺牺牲。叶剑英想到廖先生对自己的教诲和帮助,心情十分沉痛。他代表新编团全体官兵送了一副挽联: “念载尽忠党国宏济时艰赫奕大名满海内,崇朝遭阻云亡天柱遽折愁云暗淡笼羊城。”①不久,窜逃闽赣边界的陈炯明叛军,乘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杨、刘,清理廖案之机,再次窜回韩江,盘踞惠州。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于10 月初命令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叶剑英率新编团 (后改为党军第一支队) 参加这次东征,攻克惠州后,奉命率部留守惠州、博罗。

  1926年7月,开始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北伐初期,叶剑英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的参谋长。在攻打南昌的战役中,总预备队指挥官王柏龄和一师代师长王俊,吃了败仗。北伐军攻下南昌后,蒋介石进到城里,大发雷霆。后来听说王柏龄、王俊因不听叶剑英的劝告,以致战斗失利,便特意召见叶剑英,并允许带佩剑进入总司令行营官邸。一见面,蒋介石便对叶剑英说: “你来了,好,现在一师无人胜任指挥,你就当一师师长吧! ”叶剑英一时不摸蒋介石的底细,又想到一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难于管束,便借口推辞②。后来,打下南昌,平定了江西省,组建新编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叶剑英被委任为该师师长。新编第二师经过改编,设有党代表、政治指导员。叶剑英率领第二师从南昌移驻吉安。他为人和蔼可亲,豁达开朗,不但不克扣军饷,还经常用自己的薪水接济有困难的部下,深受官兵爱戴。

猜你喜欢

邓稼先简介资料生平经历事迹 邓稼先的子女

  邓稼先,杰出的物理学家、核科学家,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和理论物理等多方面广有建树,是 更多

2017-02-26 14:54:00

李克农简历生平经历故事 李克农的子女后代

  李克农,民主革命时期长期主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情报工作,是中共和人民军队情报、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在隐蔽 更多

2017-02-26 14:54:00

黄炎培简介生平经历 黄炎培的后代子女

  兴亡梦觉惊风采  黄炎培,号任之,1878年10月1日 (夏历九月初六)出生于上海沙县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黄叔才初在家设塾授徒,后外出 更多

2017-02-26 14:54:00

罗炳辉将军简历生平经历 罗炳辉的后代子女

  (一)  罗炳辉,原名罗德富,自字宿星,1897年1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冬月二十九日) 诞生在云南省今彝良县大河乡阿都村偏坡寨一汉族 更多

2017-02-26 14:54:00

吕正操简历生平经历 吕正操的子女后代

  吕正操,早年加入东北军,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率部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开创 更多

2017-02-26 14:54:00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最新文章